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雁雁 《成才之路》2013,(33):45-45
“生活随笔”以其写作时间的切近性、写作情感的切实性、写作内容的切身,以其对积累写作素材、体验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技法的价值性,受到青睐。然而“随意为之’:内容要求的“随便性”和写作要求的“随意性”削弱了“生活随笔”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甚至造成了写作文体更混乱和内容是非观念更不清的情况出现。本文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拟以《开学时分》生活随笔为例,谈谈生活随笔写作的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陈雪 《辅导员》2014,(9):23-24
如果说写作是一湾清澈的湖水,那么生活便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头;如果写作是一幅艳丽的油画,那么生活便是写作用之不尽的色彩。不得不说,上述这段文字精辟点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但我们很多同学就是理不清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仍然不愿意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就头疼,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也是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驱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因而,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觉得颇有效果。1、激发“三趣”。古人云:“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好乐之”。指导学生写作,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变“厌写”为“爱写”。(1)生活中找情趣。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技能,不但与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关,还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生活积累…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物”,写作之树才会长青。  相似文献   

5.
冯雪芹 《现代语文》2005,(6):108-109
“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写作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的果实。”这活无疑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如果切断作文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的联系,只按照“命题——旨导——作文”这一传统程式去训练,学生难免才思枯竭,恐怕只有抓耳挠腮,眉头紧锁的份,即使冥思苦想,最终也只能东拉  相似文献   

6.
写作“生活化”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一种活动。面对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套路满满”的现状,渗透生活化理念还原写作本真,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迁移至作文里,通过教师搭建情境支架唤起学生的真实体验与融合创新意识等方式,帮助学生摆脱“套中人”的桎梏,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真情实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为他们的“下笔如有神”创造丰厚的条件,使他们能真正地领略到“辞随情发”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写作体验的缺失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根本原因。只有促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基于"教"的"写",丰富写作体验,才能实现基于"写"而"教",即将教师写作体验转化为"遵循三境融合之写作规律、理清上下文之逻辑关联、渗透语词锤炼之文学传统"等具体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增强情感力量;明晰写作本意,提升谋篇布局力;感受汉语魅力,形成鉴赏能力",并因此实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之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秉持的是构思写作观,并坚定地认为构思之于写作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甚至达到言写作必构思、无构思不写作地步,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历来高度重视写作构思并致力于教学生重视并学会构思。而近年来,随着“非构思写作”的兴起,尤其是“非构思写作”之“非”字的否定性冲击,一时间让人们对写作构思产生了疑惑甚至动摇,并在“要构思”与“不要构思”之间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人们对写作构思的认识与定位,而且影响到写作活动以及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鉴于此,本文对“非构思写作”精神内涵进行厘清,并探讨其对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以期对“非构思写作”科学认识以及“非构思写作”理念下写作教学改进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是生活的学问,其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当成为一条纽带密切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生活这汪"活水"引入学生的"清泉"之中,使写作成为生活描画、情感抒发、个性彰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梅 《教师》2011,(15):60-60
心理学研究认为:"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兴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简称"三趣")。在写作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写作主体,写作质量取决于写作主体的素质,写作主体素质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写作教学中的"三趣"也是学生人格提升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2.
姚澜 《天津教育》2014,(10):49-51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由此我想到中国有句老话叫"功夫在诗外",写作教学中要摆脱学生生活情感贫乏的办法,只有一条:"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这才是写作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读书、思考、实践和写作,是我成长之路上四种"有意思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孙兵 《甘肃教育》2005,(7):47-47
《新课程语文标准》在阐述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如下要求:“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见其目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这就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应该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新”、“活”、“灵”的写作大氛围。就是抓住学生原生态写作与教师个性化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变成他们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15.
“生命写作”是王君老师早年“青春语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作文教学理念,包括阅读、写作、生活三个方面,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经验,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并创造性地回答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写作,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问题,其教学理念强调通过“生命写作”,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与生活激情。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王君“生命写作”教学理念促进初中生写作课堂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领域较为关注的一点。对此,本文力求通过分析“生命写作”的教学启示,从而探索出“生命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写作”     
“写作”一词,有动词、名词之分。中国人一般将“写作”视为动词,而把“写作”作为名词来运用与研究则比较晚。若对名词“写作”重新思考,不妨可把“写作”看成是写作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描述第三世界(或曰世界3)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个人化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在使用中存在着混乱。"个人化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是很早就存在的,但在90年代形成了"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新思潮。这是"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特定语境下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论著中隐藏着丰富的写作思想,这些写作思想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前入主要研究了韩愈所提倡的写作方法、写作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挖掘了在作文之前,韩愈有关“写作主体”培养的方法,希望从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李春凤 《考试周刊》2012,(52):51-52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视写作技法的指导,忽略学生自身生活积累和主观情感体验的误区,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强调教师一定要牢记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人",作文课必须要关注人,关注"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本身,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心灵,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套用现成的优秀作文,更不是"以文害意"卖弄技巧。  相似文献   

20.
溯源“读者意识”的由来与发展,探求其内涵及其缺失使写作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与对策,指出写作教学强调“读者意识”可以运用开列“读者信息”清单、转换写作活动要素、实施沉浸式写作、利用读者反馈等策略,为写作教学融入生活和社会的活水,推动写作教学实现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