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元梅 《考试周刊》2010,(36):150-150
进入高中,学生的一个普遍反映就是英语难度加大,每次考试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屡考屡差,久而久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教师应从多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怎样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2.
“以至”“以致”辨安徽省巢湖师专史国东“以至”和“以致”作为字形相近,经常使用的一组同音词,都是能单用在复句中以表示结果的连词,都可出现于后一分句的开头,但用法不同。然而,在一些报刊、杂志中二者不分,混用的现象屡有所见,语言实践中的这种误用亟须规范。...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校校通”工程,“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体现和遵循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与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认为趣味是教育乃至人生都要为之追求的重要目的。无趣的教育是苍白的,无趣的人生是可悲的。“学习”和“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两大主题,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显得有趣,多少会使学习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只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把“游戏”看成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婢女罢了。在我看来,游戏不仅有其独立的尊严,而且还很高贵。游戏的高贵,就在于它直面儿童的心灵,孩子能在游戏中找到一种纯粹的自我,完全是为“当下”活着,没有其他任何外在的功利和负担。小男孩打  相似文献   

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苦口呢?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价值的批评应该是“绿色”的.它不仅能帮助、教育学生,而且还能警示、激励学生。“绿色批评”是在尊重学生前提下的一种艺术的批评方式,它避开狂风暴雨式的大声斥责,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种爱出风头的不良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城府不深。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误解,也会扼杀初中生的求知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和赞美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应该挖掘自己的特长,学会“自我表现”。因为“自我表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意识,而且“自我表现”也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0.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从客观实际上看,每一学校、每一班级、每一学科都几乎存在一些“学困生”。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发展,也能感受教育和学校的阳光,是许多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用好下面的“五点”,能够较好地起到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育艺术,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说:“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国古…  相似文献   

12.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3.
“心理定势”和“第一次”活动史振娥在社会知觉中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但很强烈,而且作用的时间也长久。新生第一次到校,首先反映的是校容、校貌,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状况等。因此,必须有一种足能使新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杜威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提出并实施了学生、活动、经验三中心的进步教育理想。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以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和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他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方面。可以说,“经验”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他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拓宽了经验的外延,强调了经验中的主体性。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经验分析,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从客观实际上看,每一学校、每一班级、每一学科都几乎存在一些“学困生”。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发展,也能感受教育和学校的阳光,是许多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用好下面的“五点”,能够较好地起到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责任即是爱心,爱心的体现即是教育。爱不但是治愈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药物,爱也能改变并调适人的心态,并能扩展人的包容力。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做人和处世的“敲门砖”。教师是“爱”的化身和象征,只要能使教育有效,进而收获有效教育的理念、行为、语言、情感、方法、方式,无论它有多少,也都是“真爱”,否则,便是“假爱”。即使是“爱”也只能算作溺爱、偏爱、错爱。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高分低能”,二是“精神滑坡”。这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起了舆论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分”与“能”究竟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前不久我曾听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承认有,高分低能,分高就能高,难道说只有低分才有高能吗?”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一想,这位同志把“分”与“能”开正比,而且绝对化,我却不敢苟同。“高分低能”是指一种不良教学后果说的,高与低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8.
干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有心却不成,一个无心却收获,何也?窥之根源,还在于如何“栽”,如何。插”。与之相同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也屡见不鲜:倍受老师青睐的。高分生”最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变成了。低能儿”,许许多多的后进生在校内屡考屡败,倍受冷眼折磨,但是走上社会以后,不平凡的成就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缺乏平等的教育理念,同样都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何来“花苗”、“柳芽”之分,何来“栽”、“插”区别?  相似文献   

19.
滕朝阳 《教育》2009,(6):11-11
当下社会最大的隐忧,也许是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刻存在着的“马太效应”。道理说来很简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公平的教育可以使贫与富都不再变得世袭;而不公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而且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乃是放任纵容教育不公的必然结果;问题的严重更在于,人们尚未看到有关部门终结这种“马太效应”的强烈意愿和有力行动。  相似文献   

20.
凡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把对新接班全体学生的第一次讲话看作是至关重要的“就职演讲”。他们深知:成功的“就职演讲”不仅能使学生对刚见面的班主任产生亲近感、崇敬感,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一般来说,成功的班主任“就职演讲”包含下面四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