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政治现象 ,也是政治近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高考常有涉及这方面的试题 ,尤其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专门设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模块 ,可见其地位重要。本文拟就学习了新课标“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模块后 ,就其中“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专题下的三个目标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 鸦片战争期间 ,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关注西方 ,称颂英美等国的议会制度。《四洲志》介绍英美“国中有…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一般涌人中国,“易卜生主义”也是其中之一,并且由于其直接涉及到当时知识青年特别关注的个性解放问题.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介绍易卜生。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新青年》以倡导科学民主闻名于世。90年前的中国需要科学民主,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科学民主,而且更迫切的需要。例如,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啊,建立和谐社会啊,以人为本啊,反腐倡廉啊等等,少了科学民主都是不行的。科学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 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根本本身就有“稳定”、“协调”和“和谐”的含意。纵观西方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都从不同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社会和谐” 问题。借鉴西方社会学中的“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著作.该书引入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理论,如国家的定义、三权分立等.此外,“sovereignty”、“state”、“citizen”等一批近代西方政治学术语的译介及流变,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原婧 《华章》2013,(24)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对推动社会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新青年》自第二卷第六号起,特辟“女子问题”专栏,成为关注女子问题、倡导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阵地。专栏也反映出五四运动爆发前,知识界对女子问题认识的聚焦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青年》第二、三卷“女子问题”专栏这一基本史料出发,重点关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倡导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专栏概况、女子教育的时代需求、思想准备、女子教育的目的与构想角度,结合文本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以窥《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主题下,对女子问题的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现代“平等”观念传播的高峰。以“新青年”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有其历史的特点,帝制的颠覆使“平等”从异端的政治诉求部分地变为法律条文,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比诸洛克的平等观念,“新青年”派通常在家庭伦理和男女平等要求上表现出更激进的面貌。但是,对待经济平等问题的分歧,则凸现了“新青年”派日后分裂的深层原因。自由主义者通常强调的只是法权平等,常忽略经济平等;激进的左翼则更加注重经济的实质平等,不满足于平等观念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转向从事实际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2.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树立新的残疾人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什么样的观点看待残疾人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关于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残疾人观正在逐步形成。今天,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新的残疾人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和谐因素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并凸显其基础地位与时代特征。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构建认知能力与解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其研究已深化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崭新阶段。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从生态哲学维度系统梳理和深度规范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背景与基础功能,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与生态和谐审视维度,和谐思维方式与和谐发展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生态和谐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历程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多元变革四个基本阶段。考察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于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谐地发展,设置全面和谐的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创设安全自由的和谐课堂,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中国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本国社会变革方面,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邓小平所倡导的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历史前提。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为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延伸。通过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应用和依法治教,一个教育体制更加公平的社会是人们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