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萧》是苗族作家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名篇,表现湘西童养媳制度下生命悲喜剧,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看似不经意之处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诸如童养媳制度衍生的婚外情、萧萧女学生梦的起与落、私生子风波与沉潭闹剧与童养媳悲剧的重演,让人感到荡气回肠。这些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沈从文小说的普遍性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萧萧》是沈从文重要代表作 ,被选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和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里。《萧萧》作于 1 92 9年 ,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 ,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 ,来探讨这个主题 ,以此来歌颂人性和人情的胜利 ,揭示偶然和变数改变不了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萧萧嫁作童养媳 ,其实就是一个变相的免费劳工 ,由婆婆娶进门来看护仅三岁大的小丈夫 ,并且肩负照管家务事的工作。童养媳在乡下是极平…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乡土作家”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短篇小说《萧萧》,描绘了童养媳萧萧身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她的人生三段梦想,再现了湘西农村的淳朴、善良与愚昧、落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冲撞最终演化为对家乡故土的深切眷恋,对乡村民众追寻现代文明的深切期盼。  相似文献   

5.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活跃着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如翠翠、三三、萧萧、夭夭、阿黑等,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生命之美。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多角度书写了这些少女的真、善、美,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他对"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对于沈从文的作品,历来评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个颇有争议的作家,其作品自然是非常复杂的。《萧萧》这篇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对于这篇小说,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评论家凌宇认为它是忆往的写实;还有的学者认为,《萧萧》以严格  相似文献   

8.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视角来看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作者站在"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双重立场上,通过叙事过程的展开和推移,将其对于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的优劣判断形诸于笔端。对比同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对于女人命运的思考,如果鲁迅笔下的"娜拉"的命运不免受到"制度决定论"("封建礼教")的作弄,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则直接显示出"文化决定论"的影子。这种居于"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萧萧",如同作者沈从文一样,在"行动面前"选择了停滞,这既决定了小说主人公萧萧的命运,也预示了作者沈从文的文化价值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沈从文与废名创作思想极为相近,皆以叙写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追求一种优美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但是仔细品味《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这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竹林的故事》中清悠自然之韵与《萧萧》里古朴拙野之美,田园生活和谐中的人性美与矛盾中的人情美,命运无常之凄凉与麻木蒙昧之哀婉,顺乎生命之自然与张扬陋习下的人性美。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对《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1.
《萧萧》是沈从文重要代表作,被选人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和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里。《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来探讨这个  相似文献   

12.
小说《柏子》以冷漠与狂欢交织的叙事,深刻地反映了沈从文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独特认知和感受。对底层平民生命之美的抒写,喻示着作家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漂泊与挣扎,正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孤寂、落寞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对于女性的探讨是其作品的主题之一。纵观沈从文的作品,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湘西小说中的自然女性形象,包含美丽纯情的少女,如翠翠、三三等;身世凄苦的童养媳,如萧萧、三翠;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如《柏子》中的妓女、老七;勤劳踏实的寡妇,如黑猫等。另一类是城市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如:《绅士的太太》中的绅士太太们。两类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长廊上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1929年写作的<萧萧>描绘了一个天真纯朴、心智混沌的湘西少女萧萧的成长经历.萧萧经历了嫁做他人妇、性意识的初萌、怀孕生予后走向了成人期.但这种成长蜕变却未能实现萧萧心智上的成熟,萧萧的成长一直被悬置和延宕.这折射出沈从文对待湘西少女和现代文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他创作的《边城》《萧萧》《月下小景》等大量作品,以清亮明净、潇洒脱俗的文字,展示出一幅幅生动传神、古朴奇幻的湘西风情图,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因此世人把沈从文誉为杰出的"山民艺术家"。早在20年代,沈从文就已经蜚声文坛。这位年轻的苗族血统的作家,1922年独自离开湘西偏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了“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小说,最大的主题是对生命与美的关爱。《菜园》一篇,通过写“美”的被扼杀,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作者的精神观照由此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萧萧》是沈从文先生用文字为音符奏出的温馨背后满怀忧伤的田园挽歌。田园天堂一般,令人难舍,但它老了,朽了,又值得诅咒。而萧萧只是作家特立的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