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去年,我校开始了教学改革工作。当时,我对教改的精种实质没有领会,把它看得很简单,认为无非是在课堂教学中改点方法,把“注入式”改为“启发式”而已。而自己的教学,每堂课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自认为已经符合“启发式”了。至于“少而精”,我理解得更片面。认为学生的知识都是教师教的,讲少了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由于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自  相似文献   

2.
我是教了两年算术的新教师,本来满腔热情地想把教学工作搞好,可是由于受到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上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不知不觉也采取了一套“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内讲得多,课外作业布置得多,师生双方负担都重,教学效果一直不好。教改之初,我还不认为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对少而精的原则抱着怀疑态度,心想:讲得少难道真比讲得多好吗?至于说教学改革就是教育思想的革命,我更认识不足,总  相似文献   

3.
说“少”     
目前,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重视“少而精”,但是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讲少了学生所得的知识少了,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讲少了又怎么能讲得精?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对“少”字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的缘故。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说:“我们应该把真正合乎标准的质量看得比一切统计数字更重要”。课堂教学我们讲得少,也必须讲究质量,而“精”正是一定质量的体现。讲得精并不取决于讲得多,正象质的优良并不取决于量多一样。事实上,教师讲得少些,更能保证重点;讲得精些,更能求得实效。我们常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轻才能有所重”,就是这个道理。少与多也是辩证地统一的。获取知识象攻打敌人一样,“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指一指地断,更能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求得表面的多,不如求得真正有价值的少;而从长远的日积月累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中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想谈一些重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教学改革的体会。我们学校,一九六四年春天提出了教学改革。当时,报刊上纷纷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人民教育》也有许多关于教学改革的报导。这对我有很大启发,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试行改进教学。开始,气氛是较热烈的,可是以后就逐渐冷下来了。搞来搞去,似乎只剩下“少而精”、“启发式”、“边讲边练”几句话了。有人说,这是教师不愿意进行教改。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多数教师都是愿意响应党的号召的。但苦于没有办法。向领导上要,领导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读和写     
我总是这么想:为什么学生一到作文课就头痛,说是“作文作文,难死小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生活经历少,但把他们的作文仔细分析起来,主要的恐伯还是因为书读得太少的缘故。正由于书读得少,知道的东西不多,思路打不开,词汇又贫乏,以致在作文中便普遍地出现“开头穿靴戴帽,中间抄抄书报,末尾作作检讨喊喊口号”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遍访写作能力较强的那些个同学,可以说,十个中有十个总是因为课外书看得多。事实上,也只有看的书多了,接触的知识面广了,才能从人家的文章中吸引知识的养分:认识一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领导曾撰文讲: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两课”的教学改革。因为只有加强“两课”的教学改革.才能不断地充分发挥“两课”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也才能保证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近年来.我校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家教育部等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课堂上是不是讲或者讲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并不一定是教师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开始担任六年级算术教学的时候,一位教了多年毕业班的老师跟我说:“今年看你的了。”他虽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可在我心里却感到压力很重。我想,这一年的确要好好地起“把关”的作用,不然,学生升学率低,对儿童没有尽到责住,自己面子上也不好看。因此暗暗督促自己,应该从现在起,就要“狠抓”孩子们的学习。认为这样做,将来对儿童、对家长、对同志才都好交代。但对怎样使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却没有郑重考虑。因此我只顾学生学习一头,在课堂上只怕讲得不多,四十五分钟总要讲到四十分钟左右才匆匆忙忙布置作业。作业不用说是多的,而且要求儿童不能少做,并限时完成。认为只有这样多讲  相似文献   

9.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毕业班的总复习。初中毕业班的总复习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将三年所学的内容复习完毕,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靠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无济于事,只有在“精”字上下功夫,复习要讲得精,学生练也要练得精,才能收到事半功培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是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在理科《中共党史》授课时数削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经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初步摸到了一点经验。这些经验是很粗糙的,把它写出来,只是为了引起同志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的兴趣。我同几位同志交换意见的结果,感到在这个问题上,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必须正确理解“少而精”的含义。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是平均地压缩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不是什么问题都讲得越少就算越好。这样一来,什么问题都是蜻蜒点水,讲不透彻,势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删削次要问题,突出重点问题;而且归根倒底,删削次要问题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把重点问题突出起来。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呢?  相似文献   

11.
复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毕业班的总复习更是如此.内容多而时间少是复习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解决这个矛盾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精”字上下功夫.讲要讲得“精”,练也要练得“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写作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换言之,只有读得通,才能写得通;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鲁迅先生指出,要想写好文章,最要紧的,就是“多看和练习”。又进一步指出写好作文的方法:“……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作”。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贯彻“三个面向”,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下功夫。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首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相信学生能够自学。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有教师讲了,学生才能学到。如果有谁说教师应该少讲一点,他们总是疑虑重重:我讲这么多,他还  相似文献   

14.
教学改革主要是改什么?应该怎么个改法?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只有狠狠地、反复地抓住教师教育思想的改造,放学方法才能真正在少而精、启发式等原则的指导下有所改革;学校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在无产阶级办学的路子上,有所前进。这个结论,我们得来不易。一段弯路数学改革开始,教师意见纷纷,对于“既减轻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有持肯定意  相似文献   

15.
初中毕业班的总复习要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将三年所学的知识复习完备,并转化为能力,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靠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无济于事,只有在“精”字上下功夫,教师讲要讲得精,学生练也要练得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分述如下。1 一线串珠 在全面开始复习时,不少学生如坠烟海,感到头纷绪乱。作为教者,应引导学生将知识整理、归纳,理出一条线,将分散在各处的“珠子”  相似文献   

16.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大问题。最近,经过学习,我们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在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所谈的就是我在教学改进中的一些做法。一克服主观主义,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补充材料多,内容讲得多、讲得烦琐,是我过去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教学,既超越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脱离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克服主观主  相似文献   

17.
谌芬俊:过去,我上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苦。而学生却感到乏味,收效甚微。后来,我学习了报刊上介绍的有关经验,把“教师讲,学生听”改为“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想、讲、议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过去好得多。  相似文献   

18.
边读边写     
“边读边写”是一切读过书的人的专栏,天下谁人不读书。因此它是大家的专栏。虽名“专栏”却可以无拘无束,没遮没栏。读得多,可以写得少;读得少可以写得多。不一定是书评,也不一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发表了许多见解,其中认为语文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但呼声归呼声,教学归教学,问题的症结何在?我想,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和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不科学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20.
以“写”促“读”读书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说得真好。它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读得多就会写得好,要想写得好就必须读得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百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优美词句汇集”、可以是“谜语收藏”、也可以是“名段欣赏”。为了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每星期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是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精粹”。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都争着为黑板添“材”加“料”,每期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记得有一次我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