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并进一步强调:“加强学校课程的体系构建,重视对已有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建设。”在这样的方向和政策的指引之下,近年来,课程开发在十一学校普遍开展起来,这不仅使十一学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追求,而且对其他学校的课程建设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审慎地观察一下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我们深为基层学校教师的热情所感动,同时也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本试就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加以简要分析,并由此提出有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一些看法,与培智教育的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不失为一个亮点 ,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此却无所适从 ,徘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门槛前。本文尝试从农村学校的视角来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对策。一、农村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困境时至21世纪的今天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大部分的学校仍处在农村。然而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 ,专家学者、行政官员习惯于把关注点投向“城市”学校 ,有意无意地漠视“农村”学校。往往以“城市”学校的现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的基始 ,以“城市…  相似文献   

4.
鲍道宏 《中学教育》2013,(4):41-47,74
“校本课程开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西方兴起,七十、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八十年代后期及至九十年代,校本课程开发落入低潮。从此,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寻求课程在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开发的平衡。九十年代末,我国将“学校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试验、推广。作为后继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经验。领悟西方校本课程开发本质,在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教育目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建立与中国文化特点相协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的课程参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勇  郑三元 《上海教育》2001,(13):28-30
自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并于1997年在山西、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以来,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引发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推出,使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与地位,也使得课程开发更贴近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性。而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地提出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可以预见,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关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等问题将引起普遍地关注、思考与探索。其中,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舶来品 ,英文名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它是由Furumark和Mc mullen在1973年一次国际会议首先提出来的 ,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 ,校本课程的出现其实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我们认为 ,校本课程即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指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  相似文献   

9.
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15年探索中,以校本课程的“创生”为取向,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并提供一种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课程开发机制。15年前,如果说锡山高中仅仅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还是让他们从学校给定的“课程菜单”中“点菜”的话,那么今天,他们更多地尝试让学生用配料“做菜”。但必须注意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门类与数量并不必然地体现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如果对丰富性的追求缺少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的统整,只能导致无序开发,最终导向学生兴趣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中,往往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来界定校本课程,进而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它的主要内涵应当是指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问题,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往往基于政策文本做一些循环论证,或者用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可能的积极结果来证明它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许能在一定限度内证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课程体系,同时为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层单位,要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探索,既不能简单重复统一课程的模式,也不能是理论化的空谈。  相似文献   

13.
周国正  王长芬 《现代教学》2014,(Z3):108-109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样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于我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中,从2009年7月起,在我区教育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课程创生:依托师生,整合资源1.搭建教师课程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价值取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来看,大部分属于全科课程开发,也有少量的部分课程开发.本研究探讨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科研条件差,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作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我省普通高中都进行了校本课程体系规划建设,开发和实施了一批校本选修课程,逐步体现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实地洲研情况看,不少学校的课程规划缺乏整体性,选修课程开发建设缺乏系统性,选课走班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总之,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开发了一些南“话题”组成的课程,话题与话题之间,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和思维的联系,形不成“教育链条”,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试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概念受到了我国课程理论界的关注,一部分学校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三级课程管理的推行,要求教师逐步改变“既定课程的实施者”的角色,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新的课程任务,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然而多年来,在课程标准、教科书统一的情况下,大量的教师没有机会、没有权利或没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17.
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师资水平、教育经费、课程资源、管理评价等方面的限制,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有的学校在实施中出现了“变形”、“走样”,曲解了校本课程的性质,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何使这一热点“亮起来”,难点“化解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结合笔者学校的地理优势、生态环境和学校资源,从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践案例及建议几个方面阐述“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过程,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和高校自身改革的良好机遇,同时也遇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能力等现状的严峻挑战。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教育哲学、办学宗旨、改善学校组织、强化教师培训、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投入以及加强课程开发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场所是在学校,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主要开发活动是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课程并评价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相比,校本课程开发有三个独特的特征:其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既有学校内的教育人员,也有学生及其父母,还有学校外的社区人士等,众多人员参与其中,而且尊重参与者的意见和声音,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