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年"文革"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文革"本身却成为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到目前为止还没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就语言学而言,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为数寥寥的若干篇论文和一些专著中比较粗略的只言片语,单凭这些,还远不能形成对"文革"语言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肖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39-43,78
"文革"文学中后期呈现出严重简单化和封闭化的特征,出现了作者群的断裂。但众多后来新时期的作者都参与到"文革"主流文学的运作中,本文将从"文革"地上作者的分化和移位两个方面,来论述"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江苏文坛涌现大量优秀的文革叙述作品,把他们放置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对江苏不同代际作家"文革"题材小说的差异性叙述对比性研究,从面目迥异的表面现象之中归置出作家精神及心理变化的路径和现实根源,探究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张显的时代特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长达十年之久,群众组织起着非常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探究"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发展及其活动,以及对"文革"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文革"时期群众组织所建构的社会动员的网络机制。反思"文革"时期群众组织可以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动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革"的历史早已结束,可关于"文革"的记忆并未停止,而且记忆越远越清晰。"文革"中的芸芸众生如同河中泥沙被特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浪涛冲刷,形成了不同寻常的"文革命运",在这其中,善人和狗尿苔如同两尊冥冥之中的神明,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天窗,从丑恶的历史和命运中映照出精神和灵魂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9.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不愿正视的一页。对于“文革文学”,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样板戏”,长期以来,尽管有人强烈地呼吁要进行抢救研究,但研究的选题还是极少涉及这一领域,而且真正响应又做出实绩来的则更为缺乏,更毋论从语言学角度切人的研究了。祝克懿博士的《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以下简称《视野》)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正如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熙宗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所言:“我虽不敢断言这是我国‘文革文学’语言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但至少是这类研究中最早的专著之一;而在‘文革文学’语言和文学的交叉结合研究上则是一部开先河之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与落实,冲突越来越受学者关注。比较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二人在不同的语境与视角中对冲突的价值取向、操作、归因、类型、功能及化解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取向。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冲突观的基本原理,又要吸收西方有关冲突理论的合理内容,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social changes or potential social changes can often be reflected in it. We use language as a barometer of social change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Social changes als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Based on the former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catchwords or popular language and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革命和建设是同时存在的社会主义两方面本质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凸现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和谐的实践主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它立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过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相统一,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到了一个新境界;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外来词语是观察语言和社会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一个很好窗口,通过文革时期外来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造成原因等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和解释,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以及文革本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究了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文章认为 ,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经验 ,三是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学全国人民"运动是继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运动"后,在我国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军队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和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