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考试周刊》2013,(77):38-38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色彩。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不仅重视朗读.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朗读受到所有语文老师的重视,但其成效未必尽如人意。文章认为针对朗读教学现状和现代学生的“心理危机”。从生态化这一角度建构朗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美读”的概念是叶圣陶先生为了批抨语文教学中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朗读、不重视朗读教学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他说 :“所谓美读 ,就是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是兴味方面或学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认为那种“发音不讲求 ,语调不揣摩” ,不能“传达出逻辑关系 ,传达出精神意态”的朗读 ,“是不能容忍的”。由此看来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是一种较高要求的朗…  相似文献   

3.
冯志刚 《甘肃教育》2013,(20):77-77
一、激情诵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关键还在读。叶老一直倡导“美读”,所谓“美读”实际上就是有感情地读,能够反映出文章感情内蕴的朗读。令人不安的是:深入城乡中小学课堂几乎难觅“美读”之音。“看很多地区,小学里往往也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  相似文献   

5.
苏丙凤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3,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何谓“美读”?叶老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①叶老先生界定美读。突出了情感性.即应当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美读表达出来。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两层意思。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读得美。而忽略美美地读。认为读得美就已足够了。  相似文献   

6.
冯臻 《教师》2014,(25):88-89
正"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悟读之中,渐渐的,可以达到准确地传情和悟情;若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审美主体充分体会到审美客体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甚至情感美。在传统朗读教学中,我们常结合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等,让学生领略朗读所带来的文字中千姿百  相似文献   

7.
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美的缺失源于朗读的忽略。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用朗读留住语文中的美。创境导读,感受情境美;含英咀华,品味形象美;亮点回读,欣赏写法美;激情引读,体验情感美。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9.
不朽的失眠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学法: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称之“美读”。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文章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而现今朗读教学的弊端表现为在朗读技巧上过多过繁的指导,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用处。真正的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美读语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人人深知的道理。这句话无疑给我们阐释了朗读的重要性.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通过反复的朗读,往往可以迎刃而解,对已经突破的重点、难点,通过朗读又可以起到巩固、掌握的作用。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读得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作品中的美。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贯穿始终。特别是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而最佳的读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美读”。要想“美读”得其法,就必须从“情”字入手,先指导学生通过抓“题眼”及“文眼”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把握准作者的思想内涵,试与作者心灵相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美读”形式进行读中指导,加强语感训练,注意创设情境读,反复体会读,探究深意示范读,借助角色快乐读,挖掘朗读音乐关。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让“美”的旋律在朗读中奏响。  相似文献   

14.
“美渎”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朗读方法,“美凄”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喜的是,叶老所倡导的“美读”正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中盛行。综观这些“美读”指导,我发现老师们都使用了各种“助跑”方式。下面,我尝试对这些“助读”艺术做一个初探。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读中感知,读申晤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相似文献   

16.
朗读在"吟咏诵读"中体现课文的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美,在"情意冷暖"中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在"抑扬顿挫"中产生心灵的情感美。语文朗读其实就是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读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但教师往往注重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钻研、涵泳予以关注。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设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美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提倡多读,也反对那种天地玄黄吼一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毋庸置疑,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贴切的指导.一、朗读应体现读者个性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提出一个要求:“读出韵律美.”教者实际要求学生做的是“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然后依据这个节奏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