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国家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的实验研究,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反而使速度能力降低,但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2)高原训练可使人体Hb、RBC明显升高,可有效地改善人体的造血功能和氧的运输能力;(3)初次上高原训练时,人体T、C均明显下降,机体消耗增大,并发生应激反应;再次上高原训练时,人体T无明显变化,C明显降低,从而使T/C值明显升高;(4)改变高原训练的强度并不能改变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山缺氧不仅不能使人体有氧工作能力提高,反而在引起Hb大量上升的同时,引起最大吸氧量的明显下降。自1978年人类不携带氧登上8848M的珠穆朗玛峰之后,近几年对高山生理又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发现高山缺氧可导致线粒体遭到破坏,使有关酶的活性下降。从而揭开了高山缺氧引起最大吸氧量下降之谜。本文主要综述了上述两方面的有关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组织对低氧应激的反应和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短期和长期低氧应激的作用下,骨骼肌结构和机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产生对低氧环境适应.短期低氧应激往往导致人体骨骼肌有氧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数量、密度下降,从而使人体有氧能力下降.间歇低氧训练在保证低氧刺激的同时,既可以保持适当的低氧刺激,又可以使运动员保持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可作为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辽东楤木对过度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探讨辽东楤木对过度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单纯运动组,楤木加运动组,运动模式为6周递增负荷游泳,期间给相应组大鼠服用辽东楤木提取物,最后一次运动后24h取样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MDA、SOD、Ca2^+-Mg^2+-ATP酶和游离钙等指标。结果: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单纯运动组大鼠运动能力下降,心肌线粒体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游离钙、SOD、Ca^2+-Mg^2+-ATP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训练同时服用辽东楤木提取物的大鼠运动能力较运动组有所提高,楤木组心肌线粒体MDA低于运动组,但无明显差异,SOD、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运动组(R=0.05),游离钙显著高于运动组(P〈0.01)。结论: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单纯运动组大鼠呈过度训练状态,心肌线粒体自由基生成增多,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Ca^2+-Mg^2+-ATP酶活性下降,线粒体内游离钙下降,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辽东楤木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过度训练心肌相对缺氧状态,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而缓解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和游离钙的下降,从整体上表现为加快大鼠疲劳的恢复,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对预防过度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一次急性运动可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但小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红细胞膜性能等途径,最终增加动物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及抵抗力竭运动造成的能力均提高。大负荷的训练结果不但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且单个红细胞的机能也明显下降,在训练结束后可能发生运动性贫血。(2)大负荷训练后RBCM流动性下降,与其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06,27(5):61-65
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人类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及与人类运动能力关系和不同多态性与训练对人体运动能力适应性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结果提示:mtDNA可作为良好的遗传标记,尤其是长1122bp的控制区在线粒体基因组中最具多态性、进化速率最高的区域,包含着线粒体基因表达的控制信息,其序列多态性分析以及与运动能力表型的关联研究,对于人类运动能力的分子遗传学探讨有重要意义和研究前景。但有关mtDNA多态性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结果还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训练后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是指由于训练过程中机体生理化的改变,从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这种在一定时间内,引起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全身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经过调整和适当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有运动水平。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映,要能够掌握住,并及时进行调整,才不致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研究表明,肌病的发生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有关,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运动性肌病。目前,钙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钙对肌肉收缩的调节机制,而不同钙摄入量与运动能力之间的报道较为鲜见。作为我们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对钙摄入量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对不同钙摄入量状态下,运动后骨骼肌形态方面的相应改变加以阐述及探讨,为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9.
运动与心脏的密切关系,已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之感到兴趣。运动引起的心脏改变,大部分是运动引起的良好适应,但是也不能排除过度、超量的运动或训练对心脏带来损害的可能. 运动与心脏的关系之所以被重视和研究,是因为运动员的心脏功能直接关系到运动能力。最大吸氧量是在极量负荷时测定心肺功能的主要指标,并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能力的评定,运动员选材,不同训练状态下心肺功能变化及训练状态的好坏等。极量负荷时最大吸氧量的大小取决于心排血量,周围血管的动静脉氧差,肺通气、弥散功能和肌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待续)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自本世纪50年代,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在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文从训练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国内外高原训练的发展情况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员水盐代谢旺盛,丧失水分很多。合理而及时地补充水分不仅有助于血量的维持,对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散热也是极为有利的。相反,如果当体内失水不能及时补充时,就会引起血液浓缩、脉率加快、体温升高、运动能力下降、易发生疲劳。运动前,要合理地补充水分,但不能过多,因为过多不仅吸收不了,反而会潴潴留在胃中,引起胃部不适,影响食欲和消化,同时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使血液稀释,可增加心脏、肾脏及排泄器官的负担量。运动中及运动后也不要一次性大量喝水,因为在短时间内大量喝水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在运动中及…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心肌线粒体钙和细胞色素C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钧  许豪文  杨小英 《体育科学》2003,23(2):130-133
目的:研究运动对心肌线粒体钙浓度和细胞色素C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中等运动强度训练,一次性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为运动模型,用Dalky的方法和微电极电化学法测定大鼠心肌线粒体钙离子的浓度和心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用MDA和SOD试剂盒测试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可造成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浓度、心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和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未见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浓度、心肌细胞色素C、MDA含量和SOD活性的显著变化。结论: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肌线粒体钙超载而致线粒体损伤,使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入胞浆,是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最近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耐力训练的某些适应性反应非常迅速。在一项实验中,实验鼠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每天跑100分钟。结果,其腿部肌肉中线粒体酶增加的半时反应(t1/2)约为7天。实验鼠在每天游泳6小时的情况下,心脏重量因运动而增加,而且增加量的50%以上是在第一周内完成的。至于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反应是否亦如此迅速,  相似文献   

14.
G804.7 20034497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大鼠红细胞膜特性的影响=Effectsof different loaded exercise training on thecharacteristics of RBCM in rats[刊,中,A]/钱张师(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体育部),钱金梅(延安大学体育部),赵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8-20表2 参7(SJ)负荷//训练//鼠//红细胞//影响对大鼠进行一个月的运动训练发现,大、小两种不同负荷的训练可造成红细胞膜氧化、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进而对其整体机能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一次急性运动可造成红细胞的破坏增多,但小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红细胞膜性能等途径,使其有氧代谢能力及抵抗力竭运动造成损伤的能力均提高,大负荷的训练结果不但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且单个红细胞的机能也明显下降,在训练结束后可能发生运动贫血。②大负荷训练后 RBCM 流动性下降,与其 MDA 含量及 SOD 活性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择时营养补充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和择时营养补充方法在自行车运动员营养调控中的应用,为运动时间营养学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8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在珠海和深圳训练周期内的营养调控进行研究,测试部分血生化指标和心肺功能以及运动现场测试运动能力.结果:本实验发现,运动员在训练期间进行择时营养补充,男子血清总睾水平增加了9.22%(P<0.05);血清CK水平下降40.61%(P<0,05);动态追踪Hb、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在训练周期内,Hb呈下降趋势,但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训练前后比较下降了9.74%(P<0.05),而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水平的波动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以择时营养补充方法应用于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营养调控,并遵循"择时补充、联合补充、个体化补充和交替刺激"的原则,可提高运动员体能和促进体能恢复,对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快速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收缩功能作为骨骼肌重要功能之一,对人体日常活动及运动表现都起到关键作用,骨骼肌收缩离不开Ca2+的参与。TRPC 1钙离子蛋白受体通道作为骨骼肌收缩过程重要的Ca2+支持途径,通过CaN-NFAT和Akt-mTOR信号通路对骨骼肌纤维提供增生与重塑,并提升线粒体呼吸能力,促进系统代谢平衡,帮助肌肉在持续的反复收缩时保持其力量。与此同时,在骨骼肌受到张力刺激时,持续的Ca2+内流可保持肌细胞内兴奋性,保证动作电位的有效传导与力持续的产生,提升了肌肉的抗疲劳能力。TRPC 1钙离子蛋白受体通道作为易受物理、化学外源性刺激的特性,可被脉冲磁场进行诱导激活,通过钙-线粒体轴达到运动激活TRPC 1受体通道促进骨骼肌功能提升的同等效果,对人体最大量和力量耐力带来提升。在运动训练领域,可把应用磁诱导TRPC 1的机制尝试解决同期训练矛盾、比赛期的大负荷训练规避问题、损伤期力量保持与康复等问题作为研究与应用探索方向,使该技术在促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及ATP酶活性的影响,为荼多酚作为运动补剂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药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药组按照训练模型进行为期6周的耐力训练,最后一次训练进行一次力竭运动,力竭运动后取心肌组织并进行样本处理.内容:通过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模型.测定心肌线粒体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茶多酚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结论:茶多酚可明显提高大鼠心肌线粒体在大强度耐力运动中的能量供给、抗氧化能力,防止心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保证了运动中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低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SOD、MDA及线粒体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跑台及低氧舱对SD大鼠进行了低氧、力竭实验,同时检测运动后即刻、1、2、4及7天大鼠骨骼肌SOD、MDA及线粒体钙的浓度,以探讨低氧、运动对其影响.结果发现:1)急性低氧、常氧运动后随着时相的不同,SOD、MDA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到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总体趋势是至7天时自由基与抗自由基系统逐渐恢复平衡,运动后常氧下更有利于自由基的清除.2)急性常氧、低氧力竭运动引起的线粒体钙与MDA的变化相似,均表现在运动后即刻有显著性增加.运动后24小时变化最明显,同时达到最高值,运动后48小时开始下降,4~7天基本恢复正常.3)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低氧、力竭运动后可导致骨骼肌活性氧增加及钙离子内环境紊乱,但低氧和运动的双重作用不会使上述变化加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业已证明,适度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是由于适度体育运动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结果。但对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由于其运动训练负荷(量)远远大于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往往发生过度训练等运动性疾病,而过度训练可影响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加机体对  相似文献   

20.
减量训练对大白鼠骨骼肌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经 6周渐增负荷训练后 ,随后进行 4周减量训练 ,通过对大鼠腓肠肌进行了组织学实验 ,即电镜与光镜观察。结果发现 ,通过 4周减量训练 ,采用光镜与电镜可观察到各组肌肉内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情况。分析了 4周减量训练可能引起骨骼肌运动能力下降的机制 ,并建议肌肉在减量训练时宜采用较合理强度进行训练 ,才能较好地保持运动能力不致下降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