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的南戏发生、发展以及传播、接受规律和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等门类的文学艺术并无二致,它们既源自民间,又都以市井乡民为主要受众群体。虽然受到北杂剧的严厉冲击,但元代南戏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没有一蹶不振,而且还在少有知名文人参与的情况下,度过了短暂的衰落期并彻底涤荡了北杂剧在南方的强势影响。客观地说,宋元时期的南戏接受还不属于完全意义的戏曲接受,后世常见的刊刻、评点等案头接受形式在元代或未出现,或仅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3.
本从演述方法、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杂剧《拜月亭》和南戏《拜月亭记》进行了比较,认为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方式,杂剧侧重于抒情而南戏侧重于叙事。这既与作家的不同身份相联,也与诗歌和小说对二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略谈南戏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戏文,简称南戏。它和北杂剧相对称,却比北杂剧产生要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戏曲。 南戏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开始萌芽,南渡时(约一一二七——一一三○左右)始为盛行,当时叫“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一九○——一一九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完整的戏剧形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赵贞女》、《王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明徐渭《南词叙录》把《赵贞女》、《王魁》作为南戏之祖,并称之为“永嘉杂剧”。温州又名永嘉,亦即指的“温州杂剧”,也就是说的最早起源于温州的南戏。  相似文献   

5.
"南戏"本义与发源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因其上承唐宋杂剧,下启明清传奇,旁融说唱艺术而成中国戏剧发展史中一大关纽,备受学者关注。“南戏”一词,一般以元末的《青楼集》为最早,但早在元初,关汉卿笔下就巳出现“南戏”之名;“南戏”语义最初含有贬义,是元人以统治中心自居而对宋代以降戏文的贬称。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南戏的发源地可进一步认定为温州。  相似文献   

6.
元人戏曲意识探王汉民元代戏曲在宋金杂剧、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以严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誉之甚高,认为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相似文献   

7.
北宋后期产生的讲唱体诸宫调,不管是对戏曲史、民间文学、还是对文学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和极大的影响。诸宫调对后世文学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元人杂剧里。元人杂剧和宋代的“杂剧词”并非一物,就文体演进的自然趋势看来,从宋代的大曲或“杂剧词”演进到元代的“杂剧”,这期间必得要经过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诸宫调;要想逾越诸宫调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8.
关剧是根据南戏改编的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具体的考证,而支持南戏改编了杂剧《拜月亭》的学者所依据的一个很重要参照就是剧作的体制问题。本文试从结构形式入手对南戏与杂剧《拜月亭》之间改编于被改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穴一雪高则诚和琵琶记穴节选雪蓝凡南戏是运用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流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是今天保留有文字剧本的最早的戏曲剧种。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和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穴一名永嘉雪地区,故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10.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经济究竟有何联系?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元代散曲<白苧歌>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舞<白纻>歌舞.从<白纻>歌舞演变为散曲<白苧歌>经历了乐府<白纻歌>、宋词<白苎>和元代散曲<白苧歌>三个阶段.<白纻歌>是配合<白纻舞>表演的歌曲,在唐代被广泛传唱,于宋代演化成词调<白苎>.<白苎>词调在被用作杂剧、诸宫调等唱调过程中,逐渐由词转化成了散曲<白苧歌>.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杂剧作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其题材来源极为复杂。从目前存在完整的剧目中可知,它的取材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与元代的社会、时代、文化及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各个朝代,其数量和题材类型也有其特点,究其原因正是元代的某一特征与历史上某朝恰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蒙古人入侵并灭亡南宋,对江南地区的儒士群体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制度废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元政府拉拢儒士、稳定江南统治的影响,儒士群体出任学官,逐步形成学官群体,对元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6.
本依据《宋史》、胡瑗、《蔡襄集》等历史资料,从胡瑗的学术思想、苏湖教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到胡瑗所开创的泰州学派的化基因对宋元明清的深远影响,着重论述泰州学派的宋代开山宜师胡瑗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是元以后杂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杂剧虽然从总体上比不过元杂剧,但由于明清剧作家们的不断努力,在内容主题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突破,从而为杂剧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的角色常常有特定的称谓,而婢女则多名为梅香。虽然同为婢女,但是每个梅香却各具特色,她们时而促成美好姻缘,时而对小姐给予清醒的当头棒喝;一方面是闺阁小姐的代言人,一方面又谨遵老妇人的言语。梅香具有自己的立场,她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全面了解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和特定角色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体来说元杂剧题材因循多于独创,这与元杂剧的现实境遇及存在方式有关,跟传统诗文相比较,市民消费和剧场演出是元杂剧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元杂剧这样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民艺术。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婚恋剧中活跃着一类性行淫荡、贪婪、泼辣、凶狠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在名字、身份性行、社会关系上都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演绎元代文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难以言喻的创作心态的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