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院判决执行难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限制了法院发挥解决社会民事经济纠纷的作用,而且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造成执行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信用基础的薄弱和某些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加强了对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保护,对我国的司法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针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经常见到的对败诉方"执行难"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条款,为我国告别"执行难"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文笔者试图从什么是执行难,执行难发生的原因以及新民事诉讼法对执行问题的修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民事执行难是我国执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损害了司法权威,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迫在眉睫。克服法院民事执行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提高民众的法制观念、加强执行立法、推进执行体制改革,还要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9):60-67
由于现行立法存在的空白、粗疏乃至冲突,社区矫正工作普遍呈现"收监难"景象。收监执行在提请、裁定、抓捕、执行等环节,存在收监标准模糊、异地提请困难、交付执行主体冲突、社区矫正机构缺失刑事强制权等问题。解决收监执行问题,特别要明确收监交付执行主体:如若将社区服刑人员收监交付执行主体授权给司法行政机关,就应赋予其押解、抓捕等刑事强制权;如若将收监交付执行主体授权给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也应予以协助。  相似文献   

5.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司法执行监督制度几乎空白 ,这不利于司法执行权正确、规范、有效地行使。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执法违法现象 ,执行违法占了很大的比例。尽快建立完善的司法执行监督制度既是完善立法的需要 ,更是建立司法公正秩序的迫切需要 ,对于推进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执行问题直接影响到法律法规的实施,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司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研究基层法律执行问题十分重要,是解决法律执行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关键,是推进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1982的审执分立改革提高了审判和执行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了相互监督。然而,审执分立也导致了审理只管判案不考虑执行,直接或问接加剧了执行的难度。审判权和执行权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及辩证统一关系,只有二者配置上体现相对独立性、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新型运行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审执断裂问题,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数个债权人同时或不同时以其债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各债权人的权利请求无法同时获得满足,从而出现执行竞合问题.由于现有立法对该问题的解决缺乏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较为混乱.本文拟从执行竞合构成条件、竞合形态以及解决方法等角度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0.
执行调解制度在执行程序中有存在的正当性,执行调解与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执行调解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执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执行程序理念,能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调解应理解为一种常规性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方式。  相似文献   

11.
执行调解制度在执行程序中有存在的正当性,执行调解与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执行调解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执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执行程序理念,能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行调解应理解为一种常规性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方式。  相似文献   

12.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几年来,在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在执行中不断遭遇尴尬,司法赔偿决定“执行难”问题严重。文章探讨了影响司法赔偿决定执行的因素和司法赔偿决定执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执行环境是民事案件执行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分析当前执行环境中信用体系残缺、法律客体法制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人情社会"以及司法队伍中贪腐分子等不利因素对民事执行的影响和干扰,提出改善执行环境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执行和解制度是法院执行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但关于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问题,学术界至今存在较大争议,文章以法院实际执行工作为视角,对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司法完善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行为属于诉讼行为,执行和解协议本身属于诉讼契约。这样的理论定位可以解释执行和解协议与生效法律文书既判力之关系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法院在司法实务中开展工作,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能,从而完善执行和解这项制度,提高法院执行工作的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执行难"有着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文章分析了"执行难"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执行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执行难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执行并可以执行的案件难以执行.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缘"、"人缘"关系的干扰;执法立法工作滞后;司法的独立性不到位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纵容;社会信用意识差,刑法的保护力差.为了解决执行难的相应对策为:制定强制执行法;革除体制弊端;强化执行权威;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建设;建立与完善被执行财产的查证制度和切实解决"地缘"、"人缘"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拒不履行其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执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实现。然而,执行瑕疵的问题不可避免,从而可能侵犯到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程序和实体上设置适当的救济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执行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纠正人民法院执行行为的违法或不当。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立法体例涵盖了立法模式与立法构造两个方面,立法模式解决民事执行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外部关系问题,立法构造解决执行程序规则与执行措施规则的内部排列组合问题。各种立法模式与立法构造的特点鲜明,长短并存,瑕瑜互见。基于民事执行有别于民事审判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民事执行的制度建设得失和司法实践需求,我国宜采取制定单独民事执行法的"审执分离"的立法模式,并在立法构造上选择以"总分结合型"做基础,附带吸收"完全混合型"与"完全并列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刑罚变更执行是刑事执行活动过程中的特殊情形,体现了刑法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变更执行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刑事判决的落实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影响到整个司法文明进步的程度。本文主要从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概述、目前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现状、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完善三个方面对刑罚变更同步监督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