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未选之路》是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首小诗几乎家喻户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于平实中见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可谓独具匠心。运用文体学理论,可以对本诗的格律,用词,句法,重复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出其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2.
潘方方 《海外英语》2011,(8):310-311,313
该文试采用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文体分析模式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朗费罗的《奴隶之歌》,分析及物性六种过程在诗中的分布以及各过程对展现奴隶形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朗费罗诗歌研究视野,同时也希望《奴隶之歌》能够得到更多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龚健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45-47,69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景,而且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有人认为王维的《终南别业》,只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情趣,其实在表现闲适情趣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寂寞和无奈。如果我们欣赏王维的作品,不联系其生平和作品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就只能看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不能体会到隐含其中的更为复杂的滋味。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诗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参与了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为新诗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在当下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既然有史为鉴,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再度的成功合作。在此,呼吁诗界加强传播意识,多渠道推进诗歌发展,促进诗歌传播学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李晨曦 《海外英语》2014,(12):127-129
In recent years,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stic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which the translators used. Based on the corpus linguistics,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compare and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the poem FengQiao Ye Bo by analyzing three translators' versions.  相似文献   

6.
明代诗学的主要形式是诗话,单独成书或比较系统的诗论、诗格以及论诗为主的笔记。其形成情况:一、录历代或前人的诗话以备习用;二、部分征引前人和同代人的诗论,同时有自己的论述;三、自成系统的诗论和诗学资料整理叙述;四、他人的诗话作丛编。本所及主要是指传统书目列入“诗评”一类的作,约130余种,考述其作、版本及内容,诗学观念等,对目前有关的记载多有正误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原诗的解读,对原诗所蕴藏的情感流向进行了分析揭示。  相似文献   

8.
对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表象的诗意接受说明,表象是诗意美的本源。读者解读《西风颂》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发散性的表象知觉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掘诗的意耕潜能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终 结。这也许是经典诗作永久魅力的本源。  相似文献   

9.
40-Love is a short love poem with typical stylistic features,which are analyzed at four levels in this study:graphic level,lexical level,grammatical/syntactic level,and semantic level,to show how stylistic features strengthen the expressing impact of a poem.Based on the analysis,the poem can be called a real masterpiece in expressing meaning with simple and artful writing style.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诗具有的后现代倾向,可从诗歌现象和诗歌文本两方面加以分析。就诗歌文本而言,第三代诗对传统诗学言意观的刻意否定,消解意象神话;更新诗歌审美观念,确立审丑美学原则;消解了诗的深度模式,关注日常经验;运用戏仿和反讽,对严肃的事物特别是古典名著或现代经典进行再次书写;运用互文和拼贴,以及使一些外来的词语甚至生造出来的词汇涌入高雅的诗歌语言圣地,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无声喧哗”;等等种种表现构成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1.
甘南以生态保护闻名全国,而甘南的诗歌创作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汉语诗歌写作日渐式微的今天。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从总体来看,甘南诗歌创作呈现出许多不足,由于甘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多种文化交汇的特点,甘南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们主要从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偏离"是英语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平常语言的巧妙性使用。一首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偏离"的数量。文章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对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边小驻》中音韵特征,词汇语法,语义关系,修辞手法等进行了分析,旨在引领读者从语言"偏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欣赏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3.
《贫女》是晚唐诗人秦韬玉的名篇,通常认为此诗语义双关,是诗人借贫女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借用现象学关学的层次分析,读者阅读时所经受的语言训练都参与了读者与这首诗的初始相遇,参映着书写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4.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初期词遭到当时理论界普遍贬斥,持论坚持的是正统的论立场。面对词本的离经叛道,这一立场陷于空洞的两难之地。本试图通过分析贬词说的化参照系统,梳理这一词论的内在指涉。  相似文献   

16.
穆念 《海外英语》2014,(7):193-194
John Keats is an famous English Romantic poet. His poem Ode to A Nightingale are mostly read by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many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od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especially death. But the short paper will not only analyze the death, but also the life in the ode. Keats loves death, and praises life.  相似文献   

17.
好诗的条件会是什么?一直是历史中争辩不休而未得正解的问题,诗人的见解不免成为主观的诗观的表达,评论者的意见往往又是术语的堆砌,读者接受学的反应,也从未有人真正提出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论文试图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去厘清好诗的基本条件,第一层次在于诗人是否能以自己的心与外物交感互动,成就一首好诗,第二层次在于这首诗是否能够唤醒读者的心与外物(包含这首诗)的交感互动,藉以确立一首好诗的基本特质。并以林亨泰的《风景》组诗、郑愁予的《小城连作》组诗为例证,加以鉴识。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之角度,选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两篇译文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许渊冲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中国古诗英译的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