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硕 《教师》2012,(8):75-75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心情,用歌声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型中,歌唱课是非常重要的课型,特别在低年级音乐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不强,又因为刚刚开始接触声乐,还没有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这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他们对声乐的兴趣。下面,我根据自己音乐教学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所有音乐教师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学生的音准、节奏、声音的表现力也都需要“听”来鉴定和调整,教师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就要从自身改变.  相似文献   

3.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4.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5.
一、“动”、“静”搭配的科学性 有“动”有“静”是复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动”“静”搭配,包括年级、学科的组合方式,每个年级各自的“动”“静”组合状态,年级之间的“动”“静”搭配形式和内容,课堂教学的“动”“静”流程等。这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全局,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静”搭配科学化的目标,是要体现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递进性,无论“动”或“静”,着眼点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复式教学具备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在优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动”“静”安排必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有三个目的 :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 ,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 ,使其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则是完成这一任务 ,达到音乐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有效地发展听觉 ,可实现培养学生感觉和感受音乐的目的。“音乐是听觉艺术 ,故音乐教育要立足于听 ,各种不同的声响 ,使之听于耳膜 ,动之于大脑 ,化之于心灵 ,收效于言行 ,这便是音乐产生效用的全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发展听觉 ,应该从选择优美动听、引人奋进、有思想…  相似文献   

7.
视唱练耳课是训练学生听觉的一门音乐基础课,而良好的视唱能力是音乐智能形成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音乐视唱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意解决视唱中的“音准”、“节奏”、“兴趣”问题,并开展音乐欣赏,学习其它音乐知识与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视唱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歌源于生活。自古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就用民歌的形式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如中国古代音乐专著烁记&;#183;乐本篇》中所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千百年来,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都使用这一共同的语言来歌颂自己的生活,寄托自己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10.
《乐记》音乐思想的儒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记》是我国汉代的一部音乐论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音乐思想、音乐美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我国音乐思想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探讨和研究《乐记》的音乐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将有重要意义。现存《乐记》的篇幅中,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的本源与本质。《乐记赠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成羽族,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盛者,其声味以杀,其乐心感…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复式课教学法为“动”、“静”搭配的双轨教学法,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这种单纯的教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要学会培养小助手,利用他们来弥补复式教学中的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小助手呢?首光,要选定好小助手.教师要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把学习好、责任心强、胆大、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合适人选.其次,明确小助手的任务.在复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时间处于“动”之中,而学生则有相应的“静”.为了改善“动”、“静”的结构,这就要求小助手在本年级老师不讲课时,协助完成一些任务.如:帮教师监督和检查本年级学生自动作业,组织自学、讨论等.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舞蹈音乐和美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育舞蹈与音乐体育舞蹈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一种运动形式。音乐和体育舞蹈的动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的风格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音乐,音乐使体育舞蹈有声有色,有神有形,成为神形结合的高雅艺术,在舞蹈过程淋漓尽致的表达不同舞种的文化与内涵。音乐在一切艺术中最纯洁,最崇高,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在中国《乐记·乐本篇》中云:“风音之声,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古人早把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内在最真实丰富情感的表现艺术。1.音乐能使舞伴的动作协调…  相似文献   

13.
王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F0002-F0002
音乐的英文单词“music”,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onvtkn”,意思是缪斯女神的艺术。在中国,《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不论东西方,音乐都被认为是一种与美相关的艺术。它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更与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人类创造了绘画、音乐、文学、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 ,虽然音乐是用音符、旋律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 ,但二者是紧密联系 ,一脉相通的 ,它们都是人类再现自然、社会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手段。音乐的审美不仅对文学的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诗经》、乐府诗、宋词、元曲都是伴随音乐产生的优秀诗歌。“乐”在古代被列为六艺之一。“礼乐政刑 ,其极一也”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人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这与文学的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各个学校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已逐步纳入正规。但由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基础素质较差,很多音乐教师对唱歌教学中的“二部合唱”部分深感棘手,甚至有的干脆不唱,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就几年来从事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关于这方面的体会和做法与各位教师切磋。笔者认为,要搞好“二部合唱”教学必须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二部合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搞好教学的主观因素和内在动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动”是他们最感兴趣最乐意的事。在上音乐课时,我根据学生这一天性,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和学习音乐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注意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静,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自己的“耳朵”,巧妙地引导学生“听”,以“听”带动学生的思维、想像和创造力,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认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点,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力度与速度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演奏、歌唱、欣赏等音乐活动中人情入境、声情并茂、声情交融,方能深刻体验音乐之美。 一、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声乐的艺术,发展音乐听觉也是发展一切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认为可以影响人们的身心。我国《礼记》中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专家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不仅可以教育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能焕发学生的精神面貌,可以增长学生的表演才干,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塑造他们的思想品格。音乐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思想精神的有效手段。歌曲是容易使人们接受的音乐艺术,它通俗易懂也最易感化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生刚刚接触音乐,还不能对作品作出什么评论,只要求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不说话、不东张西望。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在“倾听”前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揭开课题,首先介绍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可用电化教学、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