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其长期的执政实践经验表明,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在于其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处理好执政地位与执政能力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表现为确立执政能力范畴,为党的其它方面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准;超越传统思路,实现了理论上质的突破;提出执政党建设新理念,赋予执政党建设时代内涵。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观念和素质、作风和本领等问题,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其自身“党运”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系到老百姓生活幸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民运”和“国运”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的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满足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背景去观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标志着党的执政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共致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同时,这些回答也使执政党对于执政的主题、执政的主旨和执政的要务等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推动新时期我党执政包容性思想建设和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1978年至今,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确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结合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执政理念和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大,确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执政方式。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相关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要在科学、民主、法治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党的传统执政方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党的执政方式受到挑战。全面推进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党的执政能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初步的、独具特色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它为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探讨邓小平同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执好政,首先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队伍。中国共产党要面对现实,正视矛盾,采取综合措施,狠抓党员队伍建设,以使共产党员真正保持其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中国政治生活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作到:正确界定“人”的内涵,处理好国家经济发展同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服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的个体与国家这个集体等关系,才能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研讨会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学者们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必须弄清两大问题:其一,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其二,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者们还就党的十七大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三农”问题、医疗卫生改革、高等教育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三个有利于"孕育、启迪了"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他既是白区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又是著名的党建理论家和党务活动家,他在建党思想方面有颇多建树,学习和研究其执政党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社会主义观念: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超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层含义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政治系统必须相应进行调适,其核心问题是处于政治系统核心地位的执政党在新的执政理念指标下,实现执政方式的改变;培育和增强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边界”的功能,发展界于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组织体;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家化为政治系统调适的突破口;进一步调整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咨询机关的体制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的激荡洪流中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引导先进知识分子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他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他不顾反动派的打压,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共产党的行动中,并为扩大共产党的组织不懈地努力奋斗;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注重从思想组织上建党,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一党制失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总结了长期斗争的经验,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特点与优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项制度必将更加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是特殊而重要的历史时期。世纪之交国际共运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中。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作出了凝重思考。坚持在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从严;坚持从严治党,才能永保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