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语文教学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从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只有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细加探究,方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各种韵味,使学生在细读中获得完全来自于自身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语境下,学生是文本细读的主体。让学生走入文本,涵泳品味,这不是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阅读就能实现的。深入文本的细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引导,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  相似文献   

3.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的方法。初中语文课堂的“文本细读”则是兼有“初中”和“课堂”两个特点。所谓“初中”,是指细读的主体是初中学生,一切解读都必须围绕初中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所谓“课堂”,是指细读的时间限制,所有的解读都必须在45分钟之内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本深读(deep r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1,(67):38-39
作为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的勃兴而为人所知。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语境.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文本为核心,以读者为主体.直接指向言语的特征。阅读对话过程中灵活应用文本细读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还可以促进个体认知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细读文本,要善于抓住文本关键点文本细读首先要细,即抓住文本的关键,仔细且认真地阅读。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文论专家南帆也指出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三个发展阶段。纵观理论视角的三次转向,文本意义的产生离不开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交互,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读懂文本”势必先行。关注“整”的阅读过程,落实“细”的学习步骤,是将整本书阅读主体真正交还给学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是理顺文本脉络、归纳中心思想、划分主次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思维被快速激活,“苦读、死读”旧模式也逐渐被“好读、乐读”的新方法所取代,学生对语文阅读也慢慢产生了更加浓厚兴趣。基于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紧扣文本主题、提炼核心思想、小组互动点评的细读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多了些凝重,少了些灵性。因此,时下一种新的阅读观——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是指围绕文本开展仔细、反复的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摘取点睛之笔,让学生追随作者的创作思路,领悟文本的思想情感,明确文本的主题思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源于名家,文本篇幅较长,教师应调整教学思路,引入文本细读的方法 ;借助词句标注、互动交流、场境导入、情境演绎、意境联想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助力学生了解文本内涵,深挖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正确的、细微的、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教师的头等大事."细读"的字面意思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语文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二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阅读态度:三是把它看做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或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研究性的阅读,应该是三种理解合一的细读.细读要掌握方法,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就是文本细读的重要内涵.下面,本人就文本细读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一、细读 细读是指仔细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逐行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细读时先要简略浏览全文,把握阅读材料的结构.确定重点阅读的部分。然后详细地分段阅读.阅读时要注意细节.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在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时,要求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段落大意。对阐述文章中心思想的一些段落.要进行梳理归纳、逻辑推断,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甚至进行分析语言特点等,以掌握语篇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4.
黄玲玲 《语文新圃》2008,(12):47-48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它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师没有对文本的细读,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又何谈深刻对话呢?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以三种身份去读,很有道理。首先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放松地阅读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不带任何功利性,就像生活中遇到一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一样,随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16.
<正>所渭"走心阅渎",是指读者带着"心"走进文本,深入阅读,让文本走进读者的心灵,最终读者能走出文本,成长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走心阅渎"呢?1.时下阅读多"无心"。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追求所谓的"多读多写",即一味地增加阅读的量,而不是追求阅读的质,导致阅读时浮光掠影,观其大概,而没有仔细品读、深耕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为解决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大而化之"的现状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小说文本细读,是指读者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准确分析的基础上,透彻的把握文本意义。基于该理念,文本细读呼唤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视野,进而建构课堂模式入,打造小说文本细读高效课堂。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设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设计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观察     
【编者按】今期"本期关注"栏目集中刊发六篇文章,关注文本细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落实的问题。这些文章有理论探讨,有经验介绍,还有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的探索,都可以给读者很好的借鉴作用。文本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对老师的阅读视野、知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这种做法确实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20.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