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是指对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于学校德育过程的研究.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创设德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实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学校德育研究的有机结合.湛江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其中以雷州文化为代表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长期为当地学校德育实践所应用.实践证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学校转变德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德育习得方式,促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合理建构德育资源和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区丰富的德育资源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注重开发、管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开发社区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德育过程知识化""德育方法说教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德育价值的发挥与彰显。在这种现实下,寻找德育的生活土壤,利用生活的丰富资源开拓德育视野,成为破解德育困境的出路。实践与德育的融合能够促使德育自觉地汲取生活素材,促进学生自觉地将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对撞。一、德育与实践融合的应然之性1.德育实践的意蕴在德育中引入实践维度,主要是相对于原先将德育方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分管学校德育,一直在寻求一条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二期课改理念的德育新路。由于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学校所在地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远郊农村快速迈向现代化的港口城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社会环境复杂化。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新鲜的、动态的德育资源。在这一认识下,我们对如何开发动态的德育资源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南京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南京已先后建立了四个国家级德育基地、四个省级德育基地和三个市级德育基地。东南大学充分利用南京的德育资源,目前,学校德育共建基地已经达到23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省市级德育基地为核心,以众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其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学生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是学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丰富生活化德育内容、完善生活化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有效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让德育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走向社会,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具有梁弄特色的"红绿双色文化"让学校在区域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学校通过借力这些鲜活的、原生态的"红绿双色文化"资源,发挥本土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走向,以绿色文化资源指导学生的道德成长,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2.
社会德育资源重在发掘黄克永充分发挥社会德育资源的作用,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济抓共管德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德育资源泛指一切对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塑造人们美好灵魂,形成科学世界观的有价值的资源。其...  相似文献   

13.
木永顺 《云南教育》2005,(17):27-28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教育。学校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小学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实施的,但其他学科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地理学科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课程,我们感到学习的方式变革,期待德育教育资源的丰富,以满足时代给予我们责任的要求;聚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感叹当前教育环境的不良,呼唤优质德育资源出现,以符合当代中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审视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眼学生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优化德育资源,挖掘德育内涵,才能打造成功德育。一、正确引导,优化网络德育资源。通常我们怨叹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憎恨网络干扰自己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家长渴望回避网络对学生成绩的负面影响,然而学生喜欢网络,因为网络给他们无…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产学结合中的德育资源与学生主体性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占文 《职教论坛》2005,(30):51-53
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本质要求,这种模式下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普通学校所没有的德育优势,这就构成了职业学校德育范式的特殊性.我们要加强对特殊性的探讨,更成功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求真、向善、尚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班集体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基点,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品质的生长点,它以体现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依托,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以班集体建设为平台,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校本德育资源,构建以班级为中心的德育体系,能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一、建立支点,寻求班级德育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顾婴 《教育》2022,(19):50-53
一、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针对的现实问题 (一)德育活动零散不成体系 学校以往的德育活动种类繁多,但零散不成体系,师生在活动中目标指向不明确,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活动没有课程化.课题组以教育戏剧为载体,将其融合到学校德育体系中,从课程、环境、活动三方面入手,整体架构学校德育课程,积极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丰富德育载体、创新德育...  相似文献   

19.
隐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其自身隐性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心态、教师人格、德育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自身的隐性资源,分析教师内在的隐性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网络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拓展了德育工作空间,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现实德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