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科苑》2008,(10):216-216
世纪之交,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共享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东西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信息交融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刷着地球的各个角落。于是传统的中国画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于是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帜,认为传统的中国画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提出了“反对传统就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的口号,他们认为只有“反其道而行之”则可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美感。其实真正的艺术创新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中华文化。我们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应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应是将西方美术艺术的精髓有机地融合到传统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之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素有"丹青"之美誉的中国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批判、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进入新世纪,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体现时代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画家的巨大责任,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画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画从内容,形式到技巧的发展,都处在东西方文化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处在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巨大位差与时差之中,如果说当代中国画是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迷离混沌困惑中求得发展,更应该尊重多元互补的现实。在比较认识中国古代画家们所表现的灵性与西方绘画精神的差别,把不同的语言结合融合,优势互补,并且不忘开拓创新,对中国画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作到真正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继承与创新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如何创新这两个问题,目前仍然是中国画问题的焦点。在已有五千年历史上,世世代代总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长之处为己用,而不会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特别是每当实行开放政策的时期,更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长处以发展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国画,就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绘画中的线描而论,如果不是印度笈多式的雕刻传入中国,在线描上也就很难产生曹仲达“曹衣出水”,在南北朝,佛教传入我国,以梁代张僧繇为代表的画家,多用色彩,注重晕色,尤其是张僧繇本人,创造了“没骨…  相似文献   

5.
刘伟 《科教文汇》2008,(34):194-194
本文通过对中国画现状的思考,追根溯源到对唐宋绘画传统的再认识,以及对西方色彩学理论的借鉴,希望可以在美术院校的中国画色彩教学中融汇中西,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发展至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继续沿着传统的轨道发展下去,还是另辟蹊径,亦或如某些极端反传统者所主张的"末日论"、"死亡论"、"穷途末路论",或干脆抛弃而以西方现代艺术取代中国画,本文简要分析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其发展取向叙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孙辉 《科教文汇》2008,(33):192-192
文化是民族性的存在,在各民族文化呈现向强势文化趋同的态势下,有必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使世界保持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文化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完美的绘画体系。在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以“传统笔墨”为核心的中国画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的题款是民族绘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诗文精美,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中题款与绘画的结合,致使画面的内容更加丰富,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趣味也就更加强烈。所谓的题款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作画的时间、地点以及紧密关联的诗词和跋语。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特色,我们应该在前辈开辟的广阔灿烂的题款天地里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画从内容,形式到技巧的发展,都处在东西方文化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处在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巨大位差与时差之中,如果说当代中国画是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迷离混沌困惑中求得发展,更应该尊重多元互补的现实。在比较认识中国古代画家们所表现的灵性与西方绘画精神的差别,把不同的语言结合融合,优势互补,并且不忘开拓创新,对中国画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作到真正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画从内容,形式到技巧的发展,都处在东西方文化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处在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巨大位差与时差之中,如果说当代中国画是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迷离混沌困惑中求得发展,更应该尊重多元互补的现实.在比较认识中国古代画家们所表现的灵性与西方绘画精神的差别,把不同的语言结合融合,优势互补,并且不忘开拓创新,对中国画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作到真正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钱定志  胡国玉 《科教文汇》2007,(11X):200-200
中国画发展至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继续沿着传统的轨道发展下去,还是另辟蹊径,亦或如某些极端反传统者所主张的“末日论”、“死亡论”、“穷途末路论”,或干脆抛弃而以西方现代艺术取代中国画,本文简要分析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其发展取向叙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多元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爽 《科教文汇》2009,(27):277-277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现状,在多元化的态势中,中国画色彩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要表现新的人文精神,也要端正向西方学习的态度。这样对于中国画色彩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现状,在多元化的态势中,中国画色彩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要表现新的人文精神,也要端正向西方学习的态度。这样对于中国画色彩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处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了曾今的语境。势必要具有当代性才有生命力,后现代主义批评则是观察当代最犀利最前卫的语言之一,但是后现代主义批评毕竟是应西方艺术运动而生的产物,中国文明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特点,在我看来中国画与理论体系生生不息的主脉不会动摇,而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批评冲突的过程中,将其融合进中国艺术的庞大整体。  相似文献   

15.
周杰 《科教文汇》2008,(30):259-259
数字中国画作为一种新型视觉艺术,其功能与创作题材、方向是广泛的。中国画精妙的文化精髓、人文思想通过电脑这个载体可以传播的更加广泛,运用的更加活泼,大大突破了纸本中国画的传播,与纸本的中国画可以相互并存。将中国传统文化用更广泛的载体形式推上国际物台,让国际人士领略到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国人所期待表现的。只有熟练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和绘图软件技能,大胆挖掘Ps等绘画软件的强大表现力,用和纸上中国画迥然相异的创作手段和章法,才能体现出中国画的韵味与精神,创作出美的数字中国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不断地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逐步实现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杨明祚 《科技风》2012,(19):22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些人发现如今的山水画和古时的山水画存在区别却不知道其衍变的来龙去脉。作为中国画里面一个主要的分支门类,山水画虽然在起源上没有人物画那么早,在其出现后一直与人物画和花鸟画平行发展,成为人们特别是文人雅士所欣赏的一个画科。但随着西方思想的渐入,山水画已经不再被受西方思想和教育影响的新时期中国人所理解和欣赏,认为传统中国画是封建陋习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前辈站出来运用当时他们所能运用的条件改良和发展中国画,到今天为止已经确立为目前这种中国画创作和品鉴模式,人们还在按照这种模式不断地教育下一代以图其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古今美术家对中国画不断发展和创新,当今的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一个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临摹画得比较好的国画,再进行写生,然后画速写和默写,最后进行创作。 一、临摹。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祖国绘画优良传统的认识和吸取前人技法经验具有实际意义。国画中许多优良的传统技法是历史画家创造的总结,是许多宝贵经验的积累。我们从临摹中去学习、理解、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刘小莉 《科教文汇》2013,(14):136-136,137
本文着重论述如何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中国画技法和对中国画的认知水平。作者通过在高校多年中国画教学实践以及对小学阶段中国画教学的研究,认为应让学生大量欣赏传统经典作品、有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作画题材,并能结合课外展览等活动,促进中国画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少田 《科教文汇》2008,(24):F0002-F0002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别号雷婆头峰寿者等,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和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在上世纪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他们仍固守着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从笔墨深层次的寻求突破发展,成为并峙的4大高峰。我们就潘天寿的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从他创出具有民族派的又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品和西方文艺复兴时“三杰”之一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品相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