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唐代的流氓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唐朝的钉梢》,他所根据的“钉梢”事实,是张泌的一首《浣溪沙》词:“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轻,慢辶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张泌,字子澄,淮南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严格地说,他应该是五代...  相似文献   

2.
关於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於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王元化一问:近年来先生曾写过好几篇关於京剧的文章,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听说原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最近打电话要您那篇在一九八八年写的《论样板戏及其他》。据我所知,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有人就指出它的意义说:“近年在社会学界、历史学界,人...  相似文献   

3.
《人心与人生》自序梁漱溟1955年7月著手起草《人心与人生》一书,特先写此自序。於此,首先要说我早在1926年5月就写过一篇《人心与人生》自序了。——此序文曾附在1929年印行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八版自序之後刊出。——回首不觉已是三十年的事,这看...  相似文献   

4.
叶嘉莹 《中国文化》2010,(2):150-164
<正>一序论"词衰于明",这几乎是研究词与词史之人的一个普遍共识。即如刘毓盤之《词史》,就曾写有专章,题曰"论明人词之不振"①。吴梅之《词学通论》亦以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②,至于王易之《词曲史》,则直指明词为"入病"③。但是就在这种认明词为衰落的普遍观念中,我们却应注意到在词之发展史中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现象,那就是如果换一个性别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明代却正是女性  相似文献   

5.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6.
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弗兰西斯·培根曾写过《谈读书》,19世纪中期英国散文家约翰·罗斯金写过《读书》,20世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过《怎样读书?》,3位不同时期的大家就“读书”一题见仁见智,各自写出了气势磅礴、思维缜密的随笔,在基本观点上却又不谋而合,前后历经400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首先,从结构上看,3篇文字均用一句言简意赅的句子开门见山地点题。培根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罗斯金云:书并非街谈巷议东西的罗列,而是写作的结晶;写作,并非只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长存于世。伍尔夫则说…  相似文献   

7.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1,(4):11-13
前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1891年1月14日出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家庭。今年适逢他诞辰120周年。前些天与友人谈及有关外国人名的译法,忽然联想到爱伦堡。因为父亲曾写过一篇短文《译海细浪》,谈的就是有关爱伦堡姓氏的译法。他最早接触与翻译爱伦堡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在《家常话》周刊担任编辑工作九年,该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写于1857年的未署名的无标题小说。日前,一位美国学者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正是狄更斯本人。这位学者名叫哈里·斯通,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中,“liferary agent”一词通常是指为作家所写的书寻找出版商,并代表作家与出版商保持联系的人,即文学代理人。安东尼·马斯特斯的新著《文学特务——当间谍的小说家》为这一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写的是在某些时候曾参与过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一些著名作家。安东尼·马斯特斯写道:“其中的某些作家充当过恃工或间谍。”因此,他所描写的许多作家还因创作关于特务机关活动的惊险小说或长篇小说而著称,这并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文自从1899年开始发现,迄今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究竟是什么人首先认识和搜集的,自来都以为是山东福山的王懿荣。学术界无异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后方成都编印《甲骨学商史论丛》,曾写过一篇《甲骨文发现之历史及其材料之统计》,于1944年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根据王襄在《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上发表的《题所录贞卜文册》一文和在《河北博物院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写过一篇集中体现他读书论的文章——《论梁元帝读书》。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原”在这里作推究解。在这三篇文章里,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3.
(一)李渔曾写过一篇小说,题“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于死节”,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和后出的另一个本子《连城璧》中。说的是谭楚玉和刘藐姑的爱情故事。李渔又用同一故事,写了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比目鱼》。也就是他戏曲名作十种曲之一。这篇小说,按照说故事的人,也就是作者李渔自己的话,大致是这样的:天下最贱的人,不过倡  相似文献   

14.
《坛经》中“獦獠”一词读法─—与潘重规先生商榷蒙默《中国文化》第九期载活重规先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撩”》一文,考此“撩”之“”为“猎”字之俗写,旁徵博引,洋洋洒洒,五千馀言,宜若可以论定矣,而潘先生虚怀若谷,谦光照人,谓“管窥所得,不敢自信,草...  相似文献   

15.
编后     
于光远同志逝世了,享年九十七岁。2007年6月12日龚育之去世时,我写过一篇文字,叫《念育之》,中间有一段涉及于光速,兹摘录出来,作为对这位老而未泯天真的老辈理论家的追思感怀。昨天夜里小礼(龚育之夫人孙小礼、北大物理系教授)发来了她写的《花堪折时直须折》,记育之的病和直到离去的情形,和龚育之的一篇遗稿《记我的第三个上级》,写于光远。我感到了小礼的寂寞。"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他们初识相爱时,互相勉励的话。小礼用作文章的标题,如今有点象谶语了。而育之最后一篇文章写的是于光远,口述,没有完全定稿。龚育之最后的文章,不写于光远又写谁呢?于光远不最后写,他怎么能够呢?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锺书先生早有《林纡的翻译》一文问世,迄今一再重刊,脍炙人口①。严、林既然并称,我猜想钱先生一定有写一篇《严复的翻译》的意思。去年我曾向他请教严复与曾纪泽互诋事,接到他一九九二年三月廿八日覆函,说是“未病前,本欲撰《严复的翻译》一文,与《林纡的翻译》为姊妹篇,涉及此段姻缘。今衰疾不能为文,便以相授、供足下采撷可也”。钱先生果然有意要写(《复的翻译》,因病未执笔,今更鼓励我来写。长者的美意,令我有续貂的勇气,草写此篇。严林并称,严林两位都不会乐意。钱先生已提到,当康有为以“译才并世数严林”赠林纡时…  相似文献   

17.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篇写于半个世纪前、从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终于要在下周出版了。这篇小说当年曾被《红皮书》退稿,而现在,学者们却认为它是黑色幽默的先驱和对作者那个时代的绝望情绪的新的理解。这篇名为《一生》的小说,将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纪事》冬季版上,而不是菲茨杰拉德曾经赖以谋生的某家大量发行的商业性杂志上。《纪事》发行量不大,共1400份,其中还包  相似文献   

18.
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有清一代,号称为词之复兴的时代,这种情况之出现,自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明清之际,其兴亡激荡的时代背景,实当为促成清词之复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其次则清代的词人之众与流派之多,则应当是造成了清词之盛行的另一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空口无凭,举例为证: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小说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演妓女电视剧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吹牛续考     
王春瑜  文方  成画 《寻根》2000,(5):107-109
20年前,我写过一篇《吹牛考》,刊于上海《文汇报》。大概是由于彼时“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对“左”风大炽时形形色色的吹牛现象深厌之,故这篇芜文被一些报刊转载,并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笔者不免有受宠若惊之感。民间有句俗话说“吹牛不纳税”。此话始于何时?见于何典?待考。不过,想来年头也不会少于千儿八百了。细想起来,吹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不见得所有的“牛”都让人讨厌。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可以说也是一种“牛”,因为若就事论事,白发长达三丈,就是世界奇闻了,怎么可能再乘上一千倍?但这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