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的研究是基于高中物理教材(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九章<机械振动>简谐运动的图象、学生实验十一<练习使用示波器>、十三<传感器的使用>等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结合虚拟仪器"频率计"而设计的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简谐振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对振动的周期性、图象问题、固有频率等问题认识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利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吉他而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3.
那天给学生讲了<梅岭三章>之后,学生对诗的理解让我感觉很不理想.于是我特意用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来理解诗歌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最新版高中<语文>(2004版)在选入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同时,对作品做了断章分节处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教材所做的断章分节有失确当.  相似文献   

5.
<<春水>改写>是一篇学生习作.<春水>是作家冰心的一本诗集的名字.这本诗集收短诗182首,按数字排序,<墙角的花>列第33首.学生习作题为<<春水>改写>,实是这一首诗的"改写".全诗三句:……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科学教科书分为"对环境的察觉"、"运动和力"、"代代相传的生命"、"不断运动的地球"五章内容,<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是"对环境的察觉"一章的第二节,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声音是如何发生和传播之后,才能理解人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产生听觉的,本节课为学生继续学习<耳和听觉>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7.
梁衡 《科技文萃》2005,(8):178-181
泸定县,因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而名扬天下,在县城边为纪念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建一纪念公园,园内有一"四歌亭".亭内立一四面体石碑,碑的三面各刻有一首歌,连词带谱.这三首歌说出来都是赫赫有名.第一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  相似文献   

8.
教学<落难的王子>一课,我的安排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没曾想,刚读了一遍,学生们便跃跃欲试,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这一则也太简单了,不就是想告诉我们厄运使人坚强这个道理吗?学生们能够通过自读,读出寓言的寓意,当然让人欣慰.  相似文献   

9.
<词两首>是人教版新选课文,仅就有关问题简答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1.怎样理解<忆江南>这一标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原名<望江南>,源于民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三<语文>第六单元的教学开始了. 按常规要先学前四课文言文,再学诗歌.但现状是学生在长期的超负荷的运转中,已经非常疲惫,再学习文言文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一下,我决定先让学生学习第30课<诗经三首>.这三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君子于役>是老教材,而<关雎><蒹葭>是以前高中或大学才学习的,是诗经中表达爱情的名篇.之所以编入初三教材,我想编者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来调整的.因为现在的学生的确比以前的学生要早熟,而初三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节.  相似文献   

11.
继<英国诗歌赏析>一书出版之后,徐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苏煜教授和鲍继平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诗歌导读>又于2008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如果说<英国诗歌赏析>是一本在专业英语学生中普及英语诗歌的书的话,那么<大学英语诗歌导读>就是专门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们而编写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的,特别是对于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如文学、艺术,或许还有哲学.共有81章的<老子>一书的首、尾两章是全书的总纲,首章讲的是道或天道(自然之道),末章讲的是顺应天道.  相似文献   

13.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这首诗南第一节领启,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也是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一章,至今仍被选录进大学、中学的教材之中.但是<侍坐章>也是<论语>里争议颇多的一章,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往往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文章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侍坐章>中的众多疑点做一个集中而有效的梳理,以裨后学者.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是在5年前.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于是隔段时间就会重读一遍.书也买了很多次,经常向教师们推荐,看到有人在我面前流露出想读的愿望,就会顺手送出一本.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有几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和我谈起如何讲授<史记>作品的问题.我在高等院校讲授<史记>课多年,也给北京及其他省市的一些中学做过有关的报告,对两方面的情况都了解一些,故而能够说上几句话.<史记>作为中学阶段必读的古典名著,既是历史作品,又是文学作品,因此老师们在帮助学生疏通字句、通晓内容之后,就不能不注意<史记>作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个前提,才能把<史记>名篇讲得更好,更到位.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讲授<史记>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曲,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教学中<溶液>这一章的内容一直是重难点,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相近的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学过溶液之后是酸、碱、盐的学习,相关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提高<溶液>教学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溶液>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做一些阐述,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 这是一节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课. 1.教学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中的第一部分<地壳的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20.
偶然间,阅读了一篇题为<老师的腰围>的文章,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四十多岁,身材胖胖的小学数学女教师,在给学生们讲授"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她让学生们测量完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之后说:"让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吧!"老师的话刚说完,一个一直没得到发言机会的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想测量你的腰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