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大学理念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以及纽曼和洪堡的大学理念,分析了美国大学理念的起源和演变、特别是威斯康星理念的意义,强调各种大学理念都是历史选择,是大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外界影响的结果,对泛化和简单化回归大学理念提出质疑,探讨了大学理念历史的局限性、开放办学的重要性、分层定位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特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历史文化时期存在不同的大学权力主体,其结构和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中世纪时期表现为大学的工具性、权力主体的单一及其垂直结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表现为大学的世俗化、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及其三角结构;民族国家兴起和科技革命时期表现为大学的服务性、权力主体的复杂化及其扁平化结构。目前大学主体的权力系统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历史视角审视大学权力主体及其结构的变化,对于构建由多元权力主体参与的现代大学权力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艳娟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94-96,11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西欧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的两场伟大的运动.在德国,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宗教改革,而忽视文艺复兴的存在;或者承认其存在,但把其看成是宗教改革的前奏.文章认为德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始终重叠在一起,并从四个方面就二者混缠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作为文艺复兴主题的人文主义,传统理解是其在输入德意志之后便背离原来发展方向,宗教改革爆发之后更是很快在德意志销声匿迹。事实上,人文主义并没有湮灭于宗教改革之中,只是在德意志被本土化之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色彩而已。本文力图勾勒出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人文主义的独特演进轨迹,以期对其进行更加公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构成14—16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一个整体.把这两个运动各自孤立起来考察的任何企图,都会导致片面的认识;只有首先弄清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14—16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将通过路德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比较分析,力图表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是当时西欧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宗教改革后,为了削弱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影响,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英国都铎王朝的历任统治者都派出了视察员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进行巡视。他们通过颁布法令、法规的方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规训。但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动地屈从于政权的压力,皇室的规训必然引起大学的反叛。  相似文献   

7.
大学因师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在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大学及其师生的各种异化不可避免。由于不断提升本质力量的诉求,大学师生必须主动摆脱困境与异化,通过扬弃实现自我超越。大学为了克服异化,实现回到"人"及其发展,也总是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自身扬弃: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大学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实现了第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现代大学不断批判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正在进行又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  相似文献   

8.
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大学深陷困境。无休无止的宗教纷争使得德意志大学精疲力竭;世俗权力的过度干涉限制了大学的发展;这引发了德意志大学在此过渡转型期间举步维艰。虽然近期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扭转了大于此时大学衰落的负面印象,但是此时德意志大学陷入危机是毫无疑问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部分     
《中学历史教学》2012,(1):11-19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要内容】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宗教改革前期,中世纪那种狭隘而不顾民众需要的大学教育招致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建立务实、适合民众需要的大学教育应时而生,并获得了新教改革家和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新教运动中心的维滕贝格大学率先开始了近代医学教育的尝试,通过病理学和解剖学的教学,为谋求新型的大学教育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从维滕贝格大学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不仅为近代医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还实现了大学的自我调整,使其逐步适应乃至融入社会和民众的需要。"崇尚科学和为民服务"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增添了浓艳的一笔,而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成了德意志教育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1.
合唱作为早期欧洲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历了中世纪时期神秘主义观念和宗教统治的特殊时期后,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世俗音乐”、“科学进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开始出现专职合唱写作人员和演唱人员,音乐家们逐渐放弃中世纪神秘主义观念,开始尝试使合唱作品真实地为世俗的人们带来快乐和享受。促成了合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at least twenty‐five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in fourteen cities from Guadalajara to Santiago de Chile. Most of them were founded in cities that were home to a large group of Spanish or ‘Creole’ residents and where resided a royal tribunal (Real Audiencia), a bishopric, and a see of provincial houses of religious orders. Their size and character varied, but, all of them depended on metropolitan paradigms. In Castille, several new universities were founde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None of them were free corporate bodies, as was the cas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On the contrary, they were founded by private individuals who bound these institutions to their personal will, as their patrons. One of these patrons was the king, who created several universities, first in the conquered kingdom of Granada, and then within conquered American dominions, and assured for himself the right of patronage. We may consider three periods of development. The first, which extends throughout the 16th century, three royal universities were created in the three archepiscopal sees: Lima (1551), Mexico (1551) and Santo Domingo (1558). These institutions were supported by the king and were governed by their respective Real Audiencia. The second period covers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17th century to its end. Patronage was an onerous right, and the king was not in favor of supporting new universities, so he authoris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at students could graduate with university recognition from Dominican and Jesuit institutions. This permission would be nullified when a public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that city. For example, Santa Fe de Bogota, Quito Charcas, Cuzco, and Guatemala housed one or more of these monastic universities. In the third period, fiom the end of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colonial period, we witness a clear process of secularisation. New royal universities appeared in Guatemala, Santiago de Chile, and Guadalajara. During this time, only one new religious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in La Habana in 1787, where there was not yet a bishopric). Three new universities were run by the secular clergy: Huamanga (1677), Cuzco (1692), and Caracas (1786). At the same time, at least ten religious universities were closed, some because they were shadowed by royal universities and some because of the expulsion of the Jesuits in 1767. In fact, furthering this process of secularisation, even universities that had been run by the Jesuits, like Charcas and Cordoba, became public institutions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早期,英国的阅读文化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受到宗教文化的制约而发展缓慢,但到中世纪晚期时,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英国的兴起,阅读文化凭借着民族语言——英语的普遍运用而得到较快地发展。阅读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思想和知识的传播,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加强文化联系而塑造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阅读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图书出版制度的变革,而图书出版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解放了阅读文化,使阅读文化逐步走向繁荣。阅读文化的发展对于知识的传播、思想的培育、道德的培养、技术的传承和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塑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所有这些都汇聚成文化的力量推动着英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学院制"与学院制改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实行学院制改革有利于调动教学部门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建立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学院制改革的难点是教学科研机构重组,关键是权力下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制度变迁的视角,主要从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大学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与过程,对比分析了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区别,并在结论部分指出了中世纪大学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中世纪神学权威托马斯·阿奎那在巴黎大学组织的辩论为例,说明了中世纪大学中辩论风气之盛。现代大学应充分借鉴和学习这一点,以更好地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广大高校师生更应以中世纪杰出辩手康帕内拉———《太阳城》一书的作者为榜样。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的主要活动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是基督教促成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城市中行会组织的起源也有一部分的基督教教因素,而9—14世纪的教俗之争给城市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中世纪的反基督教、反教廷教会的异端运动也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并最终酝酿成为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学术的复兴和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对流动性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具有教会背景的学者和翻译家逐渐成为中世纪大学最初的教师。教师薪金制的确立和发展,使教师任职从有限的和中期的契约合同转变到终身,使大学教师获得了与律师、医生或牧师一样的职业地位,促使大学成为一个有效的高等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一批论说大学理念、大学改革的思想家,其中的主要者如康德、谢林、施莱尔马赫、费希特、洪堡。如此众多的思想家对大学理念的集中论述,既是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的大学史上的第一次,同时在迄今为止的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思想家们的论述对19世纪初期的德国大学改革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大学称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建林 《教育学报》2007,3(6):80-84
中世纪大学的称谓经过了从studium(学校)到studium generale(大学校),最终到universitas(大学)的变迁①。这种称谓的变迁,是中世纪大学机构自然演进的历程,同时也是大学师生积极争取学术自由探究权力的斗争历程。正是大学师生的努力,使得大学能够在中世纪的教会与世俗两大势力之间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真正体现出大学作为一种知识机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用来泛指大学师生整体的universitas因此成为自由探究知识的大学的最后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