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针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了当前流行的"通才教育"模式的利与弊,针对体育专业的状况和特点,指出现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通才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争取以独特的专业特色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同志:来信早已收到。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如何看待“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提供一些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吧。一、关于“通才”或“专业”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内容,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决不能用我们过去的老框框去套。以前,我们学苏联时是“专业培养”,而认为美国是“通才教育”,好象没有专业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层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能力低、就业低"的窘境。"双低"问题在英语专业教育中由来已久,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英语专业教育试图从"专才"与"通才"两个方向突围。"通才"依旧不通的原因之一是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通才"具有局限性,英语专业教师自身不是"通才"。英语专业教师成为"通才"的可行性及所面临的困难。变通思路,以专业间的合作模式替代"通才"教师以培养"通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谈论“通才”者日见其多,国外学界甚至提出了建立“通才学”的构想。“通才教育”已经与智能教育、管理教育、终身教育被统称为现代四大教育概念。人们认为,领导者应该是“通才”,管理人员应该是“通才”,编辑、记者应该是“通才”,科研人员也应该是“通才”。那么,高师毕业生--未来的人民教师,要不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成为“通才”呢?  相似文献   

5.
运用逻辑的方法、座谈的方法以及资料的方法.对重庆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面向事业发展的特点、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特点,提高专业教育效益,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一专多能”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本专业的通才。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目前虚假新闻的泛滥,试图从新闻教育寻找根源,并就新闻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进行了论述,对培养“全才”和“通才”及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专业学生的种种认识误区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类课程设置过多,通识、综合素质课过少。高等教育是“通才”与“专才”教育的融合,而本科教育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教育,适用“通才”教育更能适应行政职业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构筑结构科学、合理、动态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受到就业与招生的双重压力,地方高校正在探索行政管理教育变革的良策。但是,探索尚未解决问题,变革面临众多新的困惑:教育理念是“通才”还是“专才”?培养目标是“政治”还是“行政”?培养取向是“宪政主义”还是“管理主义”?培养制度是“原则性”还是“灵活性”?培养评价是“基本素养”还是“专业素养”?可见,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变革存在“两难困境”,谨慎而行,才能保证改革的合理性和恰当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发展,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制度的沿变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有人称欧美实行的是“通才教育”,苏联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这样的区分,不很科学。其实,所谓“通才教育也”是一种专业教育,不过这种专业教育的口径宽一些,范围广一些,基本上是按学科大类分系进行的。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广泛意义的包罗万象的“通才教育”是不存在的。用“通才教育”概括欧美大学教育,并不妥切。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近几十年来,约有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以前,有人提出了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或“专才”的问题。二者的界说和分野未必明确。但一般来说,“通才”指除了掌握本学科或专业主要课程之外,还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某专业的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上述问题长期没得到真正解决。虽然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出现了某一方面的倾向,或者在不同的院系中,采取了各行其是的做法。这个问题可能在许多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经济学中,由于学科包含的面广,而这些面又和社会上某些实务经济机构的关系十分密切,这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并根据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实际,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实施"通才+专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应实施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提出实施"通才+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师应该怎样成长?是成为“通才”还是成为“专才”?本刊第六期《用“通才”的眼光看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其实,“通才”和“专才”之争,不只关乎教师的成长方向,更关乎教师的培养模式。本期我们发表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意在将讨论引向深入。老师们的观点见仁见智,怎样看待“通才教师”、“通才”应该怎样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等等,是这次讨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马达 《新疆教育》2012,(22):7-7
针对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很多学者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一专多能”模式的培养方式,指出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一专多能”的教育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技术、技能,以专业特色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不应盲目追随潮流。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70%以下,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却是尤为突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直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高校招生的不断扩招,传统的高校教育逐渐演变成“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占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本文基于当前“就业形势”下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训等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同改革措施,以期探索一种新的、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社会责任和国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意义下的通才教育理念,并着重介绍了基于通才教育理念下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5+3”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要抓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面临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渗透的情况,国外高校教育提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所谓“通才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一、两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面.这种“通才教育”的观点在国外己被人们广泛认识,被肯  相似文献   

17.
怎样培养适应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代“通才”,已成为摆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面前的严峻课题。 通才,一般认为是精通一种专业,兼通多种学科的专业人才。它是一种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科学史表明,综合就是创新。恩格斯曾经预言了科学在两门学科交界处“可望取得最大成果”。只有横跨“两科”领域的“多面手”,才能开拓出崭新的科学领域。荣获一九八七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是一位在哲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博采与专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学习中应该把两方面统一起来。但是,不同专业的同学应各有侧重。师范生应该有较广博的知识,要努力向“通才”发展。所谓“通才”,是指不仅精通一、二门专业,而且基础扎实、知识广博,既有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9.
能否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文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问题。从高职学生所处的三个阶段(始业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就业教育)分别加以分析.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提出“3+3+3”(三课堂、三层次、三阶段)的就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是上海教科院普教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创造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百年风云的积淀使上海小学形成了“上达达德,海通通才”的校园文化。要实现“达德”,必须要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谓“海通”,解释为平铺扩张,处处有活水,“通才”更是指学校的学生拥有各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