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 ,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 ,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引导诵读艺术的同时 ,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草堂” ,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 ,在想像、模拟诗人吟诗的语气、语调中 ,感悟诗人品…  相似文献   

2.
王红 《成才之路》2009,(13):66-67
“乾坤-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4.
《九成宫》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八月杜甫探亲途中所写的一首记行诗。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真实反映了杜甫的内心世界、思想状况及价值取向 ,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跛及也。”  相似文献   

6.
“诗圣”杜甫的诗歌历来倍受推崇.被人们尊称为“诗史”。杜诗,从总体上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杜诗,会有不同的价值与闪光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这句话中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重要的,它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董晓宇 《今日教育》2004,(11):15-17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错误倾向: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重视语文丰富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主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意及相关作品说明此诗既是写李白,也是写杜甫自己。其主旨应是杜甫对两人“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生活的反省,也带有怀才不遇的牢骚。  相似文献   

10.
《课标》中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为此,教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境教学.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情境教学就是...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玉江 《云南教育》2004,(19):31-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人性化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正是价值的取向、情意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独特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一直被触动着。  相似文献   

16.
徐涛  郭俊 《文教资料》2006,(15):46-47
《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说法。许多学者认为罗贯中创作的目的是“拥刘反曹”,是在维持一种“一姓天下”的封建政治思想。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中对徐庶与姜维的去留情节的艺术化处理,说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尺度的。  相似文献   

17.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19.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耐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文脱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学科培训中,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八行56字,但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了“杜甫”与“史诗”“安史之乱”“诗的意思和意境”“历代文人的评价”,还拓展了杜甫的《彭衙行》《石壕吏》《春望》,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穷困潦倒的感慨和百姓的苦难。整节课的教学容量“饱满”至极。不少听课教师记了满满的两大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