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历来备受争议,特别是《英雄》、《十面埋伏》放映后,一边是评论界、媒体的口诛笔伐,一边是观众涌入影院,票房收入高扬。究其原因是由于视觉文化语境中文化精英的失语——影评人面对“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变迁,无法解读“电视人”“跟着感觉走”的视觉消费。从而导致一边是大众的视觉狂欢,一边是文化精英对电影的叙事解读的固守所引发的社会失序。  相似文献   

2.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索、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论视觉文化语境中我国高校的影视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型,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每时每刻向大众传输着各种信息和形象,“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周宪),在这种“猖獗”的视觉文化语境中,人的“素质”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更要包括人们应对各种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的能力,我国教育界应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传播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具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使他们拥有分析选择影视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玲 《文教资料》2013,(31):140-142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是在当前文化的“视觉转向”中完成的。“第五代”的影像从承载“生命欲望”向迎合“视觉欲望”的转化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的变迁,他们已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转换为大众电影产业中的首席工人。“第五代”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之手导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时代,大量的电视节目、电影、商品包装、广告、动漫、网络及网络游戏等视觉文化产物,充斥了孩子们的生存空间,虽说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活跃儿童的思维,然而也给儿童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削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全方位变化。这表现在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分化,大众传媒文化尤其是影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崛起,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等方面。这种转型体现于从以第四、第五代电影为主体的“新时期”到以“第六代”和“第六代后”电影和娱乐化、商业化影视文化趋势为主体的“后新时期”的话语转换之中。文章进而分析论述了影视艺术在结构、视角、时空意识等话语转型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语言文化的提升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当代文化实践,探完了“视觉文化”的本质内涵及“视觉文化”的可能文化形态,并以此来观照当前文化的现实境遇,从而对使我们对当前的“视觉转向”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的文化现象。服装作为电影语言一部分,同样承载着烘托场景气氛、表达电影主旨的任务。服装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部电影内涵视觉文化是否能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代国内外美术教育热点问题之一的“视觉文化”下的美术教育,介绍了“视觉文化”的主要观点,总结了“视觉文化”的特点,即视觉传播手段的革新、速度的增快、范围的扩大;视觉生产技术的革新;理解视觉文化方法的发展及“视觉文化”对社会构建的关注。探讨了中国美术教育在这三方面价值取向上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字符号的统治开始被图像符号“僭越”,出版文化从一统的文字阅读转向部分视觉图像的阅读。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堕落?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一趋势?本文将对“视觉文化”转向发生的原因,阅读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图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校园里的主流视觉文化具有教育意蕴,携带着多元价值的视觉商品不时地冲击学校教育。在学校,学生的反思性活动被惯例性地创造和连续性地维系于主流视觉文化建构的既定性图像世界中,真、善、美的标准催生主体对视觉作品内蕴价值的塑形。对人性的剖析是确立管理理念的逻辑起点,“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实践的能为及何为提供理论依据,视觉文化是培养“文化人”的“软力量”。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在理念上追求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共融,内容上应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人员上应提高管理者的视觉文化素养,组织上应整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是以视觉造型艺术为基础的,视觉是电影艺术的第一感觉和基本元素。电影视觉是在艺术与现实关系中建构的,是视觉生理心理原发性生成及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电影具有现代大众媒介的视觉造型艺术革命的特质,使视觉利用工具技术而得以扩大延长,也使电影的复原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张力为影像创造和接受提供了视觉想象的空间,电影因之成为人类艺术化和审美化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出现了视觉文化,阅读逐渐地转变成各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如摄影、电影、电视、MTV、卡通、网上flash等等。图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文字的趋势。不仅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文字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时代的莅临,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探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有人提出过电影终结文学、电影疏远文学、文学隔离电影等问题。其实,电影与文学从来都是相互融合而不是截然对立、密切相关而不是彼此排斥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审美范畴中两种极其重要的文艺体裁和文化具体形态,它们必将迎来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更为丰富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主义”的全球语境下,韩国儒家的文化传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作家导演”,李沧东有着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三部电影,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儒家传统缺失的现代韩国都市社会。文章通过对李沧东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解读李沧东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来临.视觉影像已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覆盖了我们的文化、覆盖了我们的传播。先是摄影、电影、电视,然后又出现了网络,出现了数码化的成像方式,这是视觉文化的转向。事实上,早在20世纪后半期.针对图像信息越来越多的事实,杨小彦、钟健夫等有识之士就提出“读图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