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批评类的社会新闻容易引起新闻纠纷,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很小心,编辑也不敢大意。而生活类的社会新闻,如果采编人员不太在意,纠纷却在不经意间找上门来,有时引发的波澜还不小。生活类社会新闻要想远离新闻纠纷,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课题。其中旣有记者的认识、作风、品质问题,又涉及社会风气、领导作风问题,新闻语言表达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那些有意弄虚作假的报道,一旦被人发现,往往身败名裂。而由于新闻语言表达不客观造成新闻失实的问题,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的客观性,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把我们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这里所说的新闻语言,指的是我们新闻机构向人民传播新闻时使用的书面语言。新闻是要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新闻学简明词典》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     
所谓敏感就是生物体或某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概括地说,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决断力的集中体现。新闻敏感的表现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善于从同一事物中鉴别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比方,采访一个先进单位,这个单位会有多方面值得报道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形势、对群众最有利的方面去报道。采访一个人物,他会有许多事迹,我们要善于抓住  相似文献   

4.
努力发现重大科技新闻是每一个从事科技报道的采编人员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编辑、记者有创新的眼光和过人的技巧。 把科技词汇翻译成新闻语言 科技报道本身就是用新闻语言阐释科学创新的过程,挖掘新闻线索背后的意义,深入到事件中,展开求实、求真、求新的采访,这是发现科技新闻的基础。 没有对一个领域或一个事件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采编人员就不可能对新闻线索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无法进行及时的跟踪采访。以被评为1998年新华社优秀新闻的科技报道《科学家说,地球上第一枝花盛开在中国》为例,记者在发现线索后,准确判断出这是一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6.
从事电视新闻拍摄多年的老记者有句"行话":新闻拍摄主要就是"玩镜头",只要镜头拍好了,一条"好新闻"就成了一半了。这里所说的"镜头",其实就是新闻画面的构图和拍摄角度。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构图和角度的选择对于新闻来说的重要性,所谓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记者会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而获得的报道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笔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对稍纵即逝的新闻拍摄,尤其是角度的抓取很有感触。一个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后,不单单是一个"机器架子",机械地进行简单的拍摄,  相似文献   

7.
于雁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40-141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想让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更符合受众的需要,首先要具有新闻意识以及版面设计意识,要能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同时对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同时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要注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人民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新闻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的同时,法律对新闻的监督也成了必然的趋势。从新闻侵权案件的时有发生并见诸报端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从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到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都有因新闻侵权被推上被告席的报道,有的基层电台、电视台、报社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怎样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怎样辨别分析何为新闻侵权?这是诸家新闻单位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弄明白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如何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传播发布由记者、编辑采编的新闻信息使公…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心态,以扶正祛邪、抑恶扬善为己任,这就不免会涉及到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作为采编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不仅要写好、编好每一篇社会新闻,还应对一张报纸、一个时期所发的社会新闻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思考,使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 (一) 八十年代初,有些报道(主要是农村报道),常自觉不自觉地宣传这样的观点:生产上去了,生活改善了,道德水平也自然提高了。比如某地在推行家庭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新闻应该说是第一大问题。发现不了新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新闻线索,就不能有效地进行采访和写作,就无法完成报道。所以说,发现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能力要求。要具备较强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因素当然很多,这里笔者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拓宽视野,二是判断能力,三是学会观察。笔者将其概括为发现新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一则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多路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如何写稿,从什么角度写稿,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社会新闻角度的把握。报道事件要以人为本当一则新闻事件摆在眼前,新闻主题的社会意义往往是报道角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参与新闻事件的"人",还是受新闻事件影响的"人"及受众,都是记者在把握新闻事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把握积极的、人性化的报道角度,显  相似文献   

14.
注意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眼”、“新闻鼻”它是指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的"报道"二字,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报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反映.只有经过"报道",即经过记者头脑的选择、加工、制作,事实才能成为"新闻".第二,有了对事实的采访,有了选择、加工和制作,还要经过记者编辑用文字、语言或图像表现出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广泛传播.第一层意思,揭示了新闻工作者在反映事实的时候,立场、世界观是何等的重要.第二层意思,则说明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和图像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6.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在新闻部门干了好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悟性。我们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深切地感受到,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写出的报道就会出“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新闻     
湖南日报规定采编人员"五不准"湖南日报近日公布了《关于改进采编作风接受社会监督的规定》,提出了"五不准"的要求:一、不准记者挂名写稿,即没有参与采写不得在通讯员的稿件上署名;二、不准搞"有偿新闻",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企业和产品做广告;三、不准利用采编之便以任何形式索要和接受采访对象提供的钱物和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四、不准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五、不准搞虚假新闻,刊发失实报道或有重大差错的报道,一经发现,即予更正。湖南日报还公布了举报电话,欢迎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8.
正对一名长期在党报从事新闻采编的媒体人来说,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出版流程虽早已烂熟于心,但可能没有一位媒体记者、编辑敢保证从不出现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报道无小事,采编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产生新闻失实;如果产生较大的新闻失实,则完全有可能将我们通过漫长时间建构的传媒公信力一下子给摧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基层记者在新闻采编中普遍存在着抓不准新闻焦点、缺乏新闻敏感度,缺乏真正走基层、缺失新闻真实性,一味追求高关注、忽视百姓真需求,采编传统又守旧、缺乏创新和突破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对如何提高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入基层,提升新闻采编敏感度;坚持"民本",坚定新闻采编价值观;寻求创新,突破新闻采编旧形式等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基层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