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正> 关于文学创作中“犯”与“避”的辩证关系,历代学者谈得不少。远的不说,单是明清两代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就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小说评点开创者之一、晚明小说美学家叶昼,曾在谈及《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时,指出:“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并以几位同是具有“急性”性格的“水浒”英雄为例,说明作者在刻画他们时,能充分把握其性格中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2.
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是人们公认的《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典型之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包括教学参考书)认为:林冲性格是一个由忍辱屈从转变为反抗斗争的性格,其典型意义在于,通过林冲由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者转为农民起义英雄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由于重要矛盾而产生分化的必然性,突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那么,林冲性格的具体特征有哪些?他的性格又是怎样转化的呢?我认为,对于这两个问题,教科书里论述得还不够明确和充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审美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写刘备“善哭”丰富并强化了刘备“仁君”心性、“义士”性情、“英雄”之志、“枭雄”之术“儿女之情”等方面的性格内涵。而且,“善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刘备矛盾的性格结构。矛盾而复杂的性格使刘备形象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为“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同志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这既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抗洪中涌现出的英雄代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为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了一个时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关工委重视“英雄中队”建设,有检查指导,有具体要求。为了把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他们提出“英雄中队”要建好档案,认为这既是记载队史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励“英雄中队”队员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需要,“英雄中队”档案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命名的报告;2.命名为“英雄中队”的时间,地点及单位(部门);3.命名、授旗大会(仪式)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项羽性格的描绘,司马迁是通过“钜鹿大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圈”这三个传奇性故事来完成的.项羽,曾经给秦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奠定了秦朝彻底灭亡的大局。他自号“西楚霸王”,力可拔山,气能盖世,是一个英勇善战、自矜功伐、横行一时的英雄。他残暴、凶恶,一次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人;他专断独行,政由已出,不听劝谏。他最终众叛亲离、走向灭亡,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悲哀     
本文运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红字》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认为丁梅斯代尔的性格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本我”与“超我”相一致;在二者的矛盾中痉挣扎;“超我”战胜“本我”。而这三个阶段正是其性格」被扭曲,人性 抑直到泯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塞林格和王朔笔下的霍尔顿与顽主都是现代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反叛传统、憎恶虚伪,但他们的反抗却由于自身的无力和社会的重压而变得不堪一击。本文主要立足于小说文本,借助于“反英雄”、“反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方式,人生态度和社会背景等,既寻找到两位主人公性格上的相同点,更揭示出两者存在的深刻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7,(10):3-4
英雄,这个词在字典上的解释是:一、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二、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三、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谁是英雄?大家应该看过湖南卫视的《谁是英雄》栏目,这是一档由著名笑星大兵主持的大众娱乐擂台秀节目。这个节目荟萃中国奇人绝技绝活,网罗民间平民英雄。由此可见,这个栏目中的“英雄”是专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但是更多的英雄我们是否知道?我们是否对英雄有更准确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性格理论和研究方法,主张用“性格”这一术语取代“个性”和“人格”,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性格结构理论,阐述了性格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从而为编制中国人性格研究工具,具体研究中国人的性格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大量的失败英雄形象,这类人物才智卓越,有以文见长者,有以武见长者。虽然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但他们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却遭到了人为的阻碍,最终的结局都颇为凄凉。他们的失败是与他们所取得的巨大功绩引起了同僚和帝王的猜忌有着联系的。司马迁亲眼目睹了李广三代蒙冤的现实,而自己也因李陵事件遭刑,对谗言的破坏力有着切身的体味。所以,在《史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英雄形象,并且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2.
从晚清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处于同质同构态势,“英雄理念”既是其重要的文化范畴。又是其英雄叙事文本的美学规范。它的嬗变显示出“公性情’的英雄理念”、“民族主义英雄理念”、“启蒙主义英雄理念”三个逻辑阶段。多年来,学术界几乎没有系统梳理过“英雄理念”。故曰“钩沉”。  相似文献   

13.
"革命样板戏"作为"文革"期间的主流文化艺术形式,其剧照中凝固的一些典型瞬间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代表.本文透过改造为"样板戏"前后不同版本中的剧照以及在相关媒体上刊载的剧照的变迁,揭示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样板戏的创作,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图解符号.并研究剧照中如何通过摄影手段塑造英雄形象,体现"三突出"原则.剧照的画面语言及"高大全"、"红光亮"式的人物形象以及"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等创作理论又如何影响到美术、摄影等其他平面造型艺术的题材和创作.  相似文献   

14.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抗战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必须为建国时期的人们树立效仿的榜样,同时又不能与塑造英雄人物的原则相抵牾,因此作家在处理爱情描写的问题上受到了“质”和“时间”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作品中爱情描写的“量”受到重重的监控,当时的作家们精心设计了“佳人主动,英雄装傻”、“三角关系”等模式,巧妙地使爱情描写在“量”上尽可能得到扩张。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对曹操着墨较多,充分肯定他为"乱世英雄"。为打造这一形象,刻意将叙事视角聚焦在真假"英雄"辨识上,以此颠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英雄不在形貌、出身,而在才智、率真的本色。显然,该书所编撰的材料并没有损害曹操其形象,反而表现出对他的偏爱与维护。  相似文献   

18.
《英国病人》中四位主人公的故事貌似各不相干,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超越的美好与艰难。  相似文献   

19.
付开镜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6):16-19,30
关羽与张、徐二人相识并成为好友,原因在于这三人都具有儒家忠义恩报的人格;在于三人均为盖世英雄,惺惺相惜;在于三人有相似的早年生活背景。三人皆以军功影响了三国的政治走向。三人政治人格、尤其是关羽政治人格的高尚性,长期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苏童是以写红粉生活著称的,但他却有别于其他作家。他把文本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其女性人物远离"现代意义"的思想和生活,背负着无理性的历史文化负担。苏童以敏锐的视角,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在独辟的审美想像空间里,描绘出一幅幅残缺幽暗的红粉生活图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