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相似文献   

2.
举人船到是何日──《阿Q正传》中之时间考辨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俞如鹏(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开头写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只"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的乌蓬船,便是城里...  相似文献   

3.
编缉同志: 今来信请教一问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Q正传》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在这句话中“三更四点”指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刻或时段? 《高中语文教案》解释为:“三更四点: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三更四点”确指何时?谈点个人意见。“更”和“点”都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五更中每更包括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6.
指导阅读,过去我较多抓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对细小的地方总不大注意。后来我慢慢觉察到,有些小地方作用不小。比如我教《阿 Q正传》,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就是抓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没看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第七章开头有“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俞如鹏先生在《举人船到是何日》(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7期)中写道: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应为第二天,即1911年1...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室约我给市研习班的青年教师作一次示范课。按教学进度,当时正讲到小说单元,我就选择了《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经过对课文的细察深思,我认识到,这段话实际上相当完整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讲小说往往离不开时代背景。如果课文中没有相关表述,那只能游离到课文之外介绍相关知识,现在课文中有相关表述,就完全可以利用。这是由文学表述向清晰语言的转化,是一…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11.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2.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13.
“时代”一词大抵是不能用在像孔先生这样的小人物身上的,但他是未庄中除了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之外,惟一一位到过城里的一位,而且一呆就是5年(据说是专升本的),这一点就令人刮目相看。连曾到过城里的在未庄中学烧水的工友阿Q也对他很是佩服,这在未庄是很罕见的。因为虽然阿Q曾到过城里,但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而且据说  相似文献   

14.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5.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阅读,重点就在于正确的分忻、理解这三大要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鲁迅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在未庄这一典型环境中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即故事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暴露国民的弱点”,给于无情的鞭挞,从而揭露封建势力的凶残狡猾,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相似文献   

17.
大小说,多虚构。但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赵太爷姓赵、赵司晨姓赵、赵白眼姓赵,甚至阿Q也曾经说他姓赵。我好怕,因为我也姓赵。2001年10月1日,我得到了这样一份遗嘱:赵氏子孙:余不日即死。余死不足惜,然所不能忘者,乃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借与阿Q之三十七枚铜钱(非余吝啬且看下文)。兹因阿Q畏于利率之计算冗杂,两方商讫:一日增一文。至今已一十三年。尔等务必收回,阿Q如死,追于其子孙。切切,务忘。黄纸黑字,清清楚楚,赵氏子孙责无旁贷。但我究竟是赵太爷的子孙,还是赵司晨的后裔,抑或是赵白眼的嫡传就不得而知了。至…  相似文献   

18.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19.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20.
一阿Q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里这样写道:"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评论家们据此给阿Q划定了成分——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