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忆兰邨     
去年夏季的一天傍晚,闷热极了。我们一家吃过晚饭正在小院乘凉,突然接到兰邨去世的电报。我瞠目向天,泪水夺眶而出……兰邨长期患病,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加重,经常来信要我们为她求医问药。在她逝世前两天,我重返延安刚回来,接到她的信,我立即回信,说了重返延安的感受……。万万没料到她给我的信竟成了绝笔。兰邨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眼前呈现。五十四年前,我们一同考上了贵阳女子师范学校,逐渐成为同窗好友。那时我们一同读了不少革命作家的作品,都立志追求真理,解除被压迫  相似文献   

2.
22年前,盛春廷的妻子、沈阳市经贸委外资部经理何薇,拿走家里值钱的东西,抛下深爱她的丈夫和还在吃奶的儿子,叛逃到美国。此后,在漫长、艰难而屈辱的日子里,盛春廷与儿子相依为命,没有再娶。谁知,21年后的一天,盘春廷突然接到何薇的电话,乞求他接受她的忏悔,让儿子叫她一声妈……官员妻子出国叛逃,可怜父子负辱相依为命2004年6月的一天,盛春廷接到大洋彼岸的前妻何薇的来信。信中,何薇要儿子去美国发展。盛春廷看着信,百感交集,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07,(12):45-45
有些,陡乐,有些幸运,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第一天的直播。终于,幸运观众揭晓了.是位大姐,在热线中她说:“我参与节目已经有一年多了,终于……”直到直播结束,我们都认为她只是爱看我们节目的普通观众。就在准备离开单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明天幸运观众不会过来。因为此刻她的家里只有一个人。而让她从宜春赶到南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失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颤.不知道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靠什么办法和电视机里的我们交流的。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把那么多的平台号码准确无误地输入到手机里面的.也许她已经把这些深深地刻在心里。  相似文献   

4.
李毅 《档案时空》2006,(1):34-35
1939年11月底,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接到八路军总部转来不幸逝世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一封信。毛主席接到这封沉甸甸的信,马上给周恩来发了电报,要求设法弄清信中提到的法兰西丝的近况,通知法兰西丝白求恩逝世的消息。就因这封信,人们才知道,那位疯狂工作,献身于人民的好医生白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你是吴贤德吗?我向你提供一条新闻线索,我们单位新建了一幢办公楼和几十套豪宅家属楼、分配给领导们的豪华别墅还安装了防弹玻璃,你能否来我们濮阳县一趟……”随后便挂断了电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1990年初春,我接到一封寄自美国的来信,是一对华裔美籍老夫妇写来的。信中,还附有一张三人合照,背面写道:"天震处长惠存。陈颖、刘小东率必如同赠,一九九零年新春。"这封信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批年富力强又颇有才华的中年基层干部走上了市一级领导岗位,谢丽娟是其中的一位,在副市长的分工中她负责教卫及民政一摊。人们对市长群体中这位唯一女性的初步印象很不错。她优雅大方,待人谦和。我记得在对外活动中最初与她合作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就  相似文献   

7.
“张总编,我又一次流着泪给您写信了。第一次流着泪写信是因为我无法生活下去了,而这次流泪,是因为我太激动了……” 这是我们近日在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孙楼村见到刘洪娟时,她让我们给《沧州日报》总编辑张法治同志捎来的信。而且,她特意请求我们要登在报纸上,以对张总编及所有关心她家的人表  相似文献   

8.
悠悠师生情     
她没有教过我一堂课,她也没有批过我一本作业,但她却以一位崇高的教师形象矗立在我心目中。那还是1976年6月,我正在乡下和革命小将一道“接受再教育”。俗话说:收麦如救火。用这句话形容我们那阵子劳动的紧张、激烈是并不过分的。一天下午学校来人传话,说是县革委会政工组接到省革委会宣传部的一个电话,指名叫我去南京参加一个“鲁迅著作学习班”,着即打点行装出发。  相似文献   

9.
去年5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周荣同志的信,内容是对李文珊同志病重期间给予关爱和问候的人表示谢意。此时,我才知道敬爱的文珊同志前不久已经仙逝。  相似文献   

10.
去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同去西北旅游,在延安逗留了两天.宝塔山上,导游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周总理曾回过延安,见到延安还很破旧,老百姓还很贫穷,心里非常难过.他愧疚地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回京后不久,总理便批示拨出专款,在延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桥.  相似文献   

11.
租房记     
好友M最近被房东赶了,房东说自己要结婚,要把那个小一居装修了当婚房。我周末陪她找了一天房子,看着破破烂烂的房子们价格涨得可怕,犹然生出喟叹同情之心。不料果然第二天就接到房东电话,房子也不再租给我们了,他也要结婚。  相似文献   

12.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妻子张淑英虽然已经离开我两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我的脑海浮现。4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始终互敬互爱,患难与共。她对我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工作上的全力支持,使我永远难忘。作为一个军人妻子,淑英她自觉地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和奉献。 我们是1955年5月在北京总后军械部结婚的,新婚的第5天,我受命去大连接收苏军移交武器的任务,她返回自己在山西太原的工作单位去上班。这一年,我和淑英再未见面。1956年我调到武昌高级军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月,薛野来信说,他在遵义开了一家精品书店,叫“西西弗书社”。薛野,1988年的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我的大学校友,小我两届。黝黑的肤色,灵气的眉眼,挺拔的鼻梁,极富有感染力的微笑,还有急促的脚步……他总是叫人难忘。我不久给他回了信,并告诉他,“现在我们也算是同行了,我已从出版社编辑室调到发行部工作了”。那年7月中旬的一天,“西西弗书社”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催我赶往遵义。  相似文献   

15.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1月6日上午在办公室审完要发的稿件,我赶紧分发通讯员来稿.蓦然,一封读者来信的标题抓住了我的眼睛:《少女家贫难圆大学梦,独到异乡打工实堪怜》.我从头到尾读完这封信,已是泪流满面.来信是河南省鹤壁矿务局五矿党办安国政、呙有江、邓迎雪三人写来的.信中说,10月31日,他们在一家小吃摊遇见一位鄂西北山区的打工女,交谈中她讲述了自己难以隐忍的苦衷.她叫张贤云,今年19岁,曾就读于湖北省南漳二中,今年高考她被襄樊电大录取.张贤云一家7口人,上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下有她及在石家庄铁路学校上学的弟弟需要家中供养.就在张贤云接到通知书的第三天,她的父亲因意外的车祸被砸断了4根筋骨,花了5000多元医疗费,伤未好,在家里苦熬.张贤云读书需7000元学费.凡是能借的地方,给她爹筹集医药费时都借过了,家中能换钱的东西也卖完了.这时校方发来了催促她上学的电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母亲把她叫到父亲的病床前,告诉她:“这钱咱凑不够,这学咱无法上……”张贤云失望了.她发疯似地冲出室外……当晚,她写下留言,天不亮就搭上了北去的列车,开始了“打工妹”的艰辛生活.不久她得知,就在她离开家的当天,家中的顶梁柱——21岁的大哥,因不堪家庭重负,因愧对有学不能上的妹妹,服毒自杀.来信的后面写到:“当我  相似文献   

17.
刚参加完今年“两会”报道回到分社上班,我就收到了一封浙西南山区缙云县26位擦鞋匠寄来的信。信中说:“为了改变家庭生活拮据状况,我们在2001年走上街头,靠擦鞋谋生,不怕被人看不起,不怕臭和脏,只顾谋生存。现在却屡被城管部门追要高额管理费,我们送交‘申请擦鞋的要求’时,缙云县城管大队负责人告诉我们,每人每年要交720元,分两次交清,否则就不允许擦鞋……我们一天不干活,生活就会发生困难,所以一边是城管强行没收工具箱,一边是我们没日没夜地赶制工具箱。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50多个工具箱被没收了……”读着这封来信,我禁不住眼圈湿润…  相似文献   

18.
得知《我爱我儿》作者刘嘉身为母亲,早就在自觉地探索如何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引领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很有一番体验,一种心得。惊喜、感叹之余,请求作者将那份原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自然记录赐与我看。记得那一日,接到一叠誊抄清楚的给孩子的信——作者称为“母子心语”,我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编辑的直觉当即告诉我,它可能成为一部非常不错的现代素质教育书稿。我也是母亲。当我把这些信一封封读给我十一岁的女儿听时,从她的眼神我看出了她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教  相似文献   

19.
八年前的一天,我接到一封本社报检科批查的读者来信,信上说:“杜先生,拜读了你的《宣传转观念养牛大发展》这篇大作,觉得您更适合去做牛皮生意,一天收几张牛皮吹起来晒着,还算是干个正经活儿,总比您在报上说空话害人强……” 当时我刚任陕西日报铜川记者站站长,有个县请我去宣传他们的养牛事业。县领导带我乘车看了几个专业户,临走时县上有关部门给我一份全县养牛综合材料。我还特意询问写材料人所引用数字出处,回答说是一级一级上报的统计数。但消息见报后,不少  相似文献   

20.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