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 意人最重要的是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 ,文化人最看重的则是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不一定有多么高的水平 ,仅仅是小荷初露尖尖角 ,但这自己才华的“牛刀小试”却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定向和奠基。这里 ,编辑的作用非同小可 ,甚至可以说 ,是编辑笔下钦定的人生乾坤。为文难忘处女作1978年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 ,临终前念念不忘他数十年前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东西”《买菜》。他说 :“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 ,那时我21岁 ,写了一篇题目叫《买菜》的小文 ,寄到上海《申报》馆 ,很快被登了出来。”他叮嘱儿女们 …  相似文献   

2.
尚未成功     
什么是成功之路呢?我很喜欢“启事”中的一句话:“成功之路无定式。”其实,不仅如此,就连“成功”的定义也很难解释。苦苦写作多年,终于在报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可以视为成功。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选择自己满意的作品结集成书,出版第一本著作,也是写作生涯的成功。至于发表了作品以后,立即获奖,顿时在文艺界走红了起来,书摊上摆满了印有作者大名的书,大概更可以被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我是一个例外。我开始学习写作,年龄很小,说到处女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许许多多不成气候的小文章。倒是也常看到有些作家说起早在50年代就在什么什么报网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是那个状态。50年代步入文坛,和30年代步入文坛截然未同,30年代,作家们都是以一篇引起社会哄动的文学作品而开始步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和如今的日本相似,一篇获得文学大奖的处女作,推出一颗文学新星。这位作家的处女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文学写作,也是种推动。50年代,一个作家的步入文坛,有几种f同…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5.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7.
我的处女作题为《局长的耐心开导》,是篇小品,也可以说是篇微型小说。说是微型,名副其实,总共只有三百余字。字虽少,发表的刊物档次并不低,是我这个无名之辈望而生畏的《人民文学》(1979年7月号)。这篇小东西的诞生既有戏剧性的开始,也有戏剧性的结尾。自小学起,由于我的作文课较好,一篇作文每每被语文老师说的好得不得  相似文献   

8.
法国女作家巴丝卡候姿长篇小说处女作《零式战机驾驶员》,勇夺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这是历届龚古尔奖第二次颁给小说处女作。文坛老将波利斯史瑞伯则以专篇自传《约半小时的沉默》获得“何诺铎奖”。龚古尔奖的奖金虽然只有50法郎(约10美元),可以说只是象征性的奖金,但得奖作品保征畅销,出版社和作家均可名利双收。何诺铎奖没有奖金,不过仍是文坛的殊荣。  相似文献   

9.
留住遗憾     
每当我翻开剪贴簿上至今仍是空白的第一页时,就想起那篇从未读到过的“处女作”。这怎能不令人遗憾!她毕竟是我“爬格子”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啊!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10.
让作家来讲自己的书,这也是书评的一种形式。“我的书”是文学家亲笔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的专栏。开设这个专栏,目的十分明确:鉴于在文学史和文学研究著作中关于作家“处女作”和“成名作”莫衷一是的混乱现象,特请文学家们亲笔自述,以匡正以往,以为今后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文学家,兼供文学青年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同时,我们也试想通过作家评述自己的书,既活跃书评的气氛,也吸引更多的名家面向大众。当然,这种作法只是一种尝试,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批评指正.感谢已来稿的文学家们,诚望更多的文学家源源赐稿。  相似文献   

11.
“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是王元化先生在1995年初致林毓生先生的信札中说的一句话。这一年王先生已七十五岁。王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以往读过不少,由江西教育出版所出三卷本《清园文存》是其著述精华的结集。全书分为十类,我选读了“思想史篇”、“人物篇”、“书信日记篇”、“掌故篇”和“自述与自著序跋篇”,在广博的内容中,“不忘知识分子的一点责任心”仍可视为所有文字的浓缩,或者说是几十年学思历程的写照。在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来,我发表了一百多万文字,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可以说,每一篇作品的问世,都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汗水,更有不少文章,是他们帮助改出来的。处女作小说《夫妻之间》从初稿到定稿,历时两年,四易其稿。当时的初稿仅是一个故事梗概,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顾仕鹏,一遍又一遍地帮我酝酿细节,分析人物,突出主题,并向我传授写小说的秘诀。可以说,就是处女作的问世,使我摸索到一些写小说的方法,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爱的旋转体》也是编辑帮助我修改出来的。小说原稿为《我所熟识的三个女性》,曾寄几家杂志社均被退回,而《奔…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趣事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相似文献   

14.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牛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7.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19.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20.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