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部独具特色的三味书屋“中国院士史”———介绍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院士》邹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获得这一称号的人们组成了中国科技前沿阵地的精英集团。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普通语言学体系,是建国初照搬前苏联的。当时苏联针对马尔院士的"语言具有阶级性"观点,集中论证了语言的社会性。然而,语言作为意识的物化控制系统,其性质远非社会性一种品格能概括。人类自然语言具有三种重要品格:实践化品格,意识化品格,逻辑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院士(Academician),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现在已通行于全世界。我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筹备工作则始于1946年。当时规定人选院士的资格为:一是在专业上有特殊著作、发现或贡献者;二是主持学术机关领导工作5年以上并成绩卓著者。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标志着中央研究院国家学院体制的最终完成。金陵大学农学院开中国四年制农业高等教育先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第一届院士农科中并没有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但并不能就此贬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成绩。第一届院士中有多位曾在金陵大学任教过或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都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校友,从选举结果也能解读出教会大学在学术界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从第一届院士选举的视角,来考察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发展,也借以透过这个窗口,来探究当时学界的文化生态和学术资源的群落分布。  相似文献   

5.
国际     
正谢立信院士获亚洲角膜基金会学术成就奖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荣获亚洲角膜基金会(ACF)学术成就奖。谢立信院士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感染性角膜病、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生物工程角膜及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亚洲角膜基金会学术成就奖项旨在表彰在角膜病诊疗和防盲治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谢立信院士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不仅在百忙中出席了会议,而且多次发言参与交流和研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院士一词源于西方,中国院士的产生也是受西方的影响。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便着手成立“中央研究院”,并在1935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等众多中国最出色的学术精英被选为评议员。评议会提出选举院士的提议因抗战的全面爆发而被搁置。抗战胜利前夕,为配合南京国民政府战后重建,评议会提出选举院士的办法。1946年10月,中研院拟定了首届院士选举的办法和名额并在1947年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院士候选人由不同的方面提出,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尽量做到不以政治身份和背景作为入选候选人和当选院士的主要凭证,而是更多地强调学术,努力做到学术独立。整个过程由分组审查和评议员投票两个环节完成,尽管程序相对正义且得到评议会通过,但依然引发一些异议。在随后1949年的历史关头,院士们也不得不做出各自不同的政治抉择。南京国民政府希望通过选举院士来团结知识分子、推动学术进步进而带动国家进步的设想终因军事失败而成泡影。尽管如此,1948年首届院士选举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士制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不仅在百忙中自始至终全程参加了3天的会议,而且多次发言参与交流和研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院士作为高校的高端领军人物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院士的分布呈现地域极不平衡,聚集重点高校,学科集中在理学、工学、医学和农学。这种分布不均的现状导致学术资源、学科水平、师资队伍、优质生源、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方面的差异明显,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引进院士,培养潜在院士。通过采取一些策略:提供配套的科研环境,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发挥团队效应;构建高校院士共享模式,合作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应对高校院士分布不均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姚云  吴敏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2):21-29,109,110
通过分析博士后院士学术成长经历,揭示博士后制度对杰出科技人才成长的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与定量研究法,统计分析所有50位博士后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发现博士后制度能够促进博士后成长为院士,使中国科技创新有了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能够缩短博士后院士学术成长的时间,为他们早日成为学术带头人赢得了时间;有利于博士后院士聚焦专业定位,为他们确定了研究的主攻方向;有利于博士后院士接受大师指导,促使他们的学术训练受到熏陶;能够为博士后院士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使他们有了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博士后制度是一种有利于杰出人才学术成长的国家人才战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全国科技社团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端科技人力资源,能够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当前浙江的院士引进与服务工作卓有成效,而不少院士都在全国性的科技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在社团中有较高的活跃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以院士为引领,带动科技社团智力资源合理流向和分布,是一个突破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瓶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是指1912—1949年间面向普及性强、科学严谨、体例新颖的历史著作。历史普及读物长期以来被传统史学界忽视,史学史大多没有研究这类历史著作,学界认为其学术价值不大,系统论述其意义与写作特色的成果较少。事实上,历史普及读物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社会价值,推动人们了解历史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延续了明清史学大众化的传统。开启了建国后的史学通俗化的潮流。通过研究民国历史普及问题,既可以推动历史学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定位,为历史学的长远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的社团数量多 ,涵盖面广。具有民主性、科学性、民族性。拥有与中华民国文化史基本一致的脉络。南京政府建立后 ,其中的许多社团以不合法的身份与国民政府对抗 ,最后 ,解放区的社团以合法的身份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经费严重匮乏是困扰高校办学的一大难题。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多方筹措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的学术观在民国早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通过北京大学改革,促使北大从旧式学堂转向现代大学。对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之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相比民初,蔡元培扩大了"学"的范围,并调整了"学"的内在关系。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学"的本质由近代分科之学到现代科学之学的转变。蔡元培的学术观转变顺应了民初科学观的转变,渗透于北京大学改革方案,促使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反映新科学观的学术建制改革。新建立的学术建制匹配于现代学术,推动北大迈向现代大学。  相似文献   

17.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从汉武帝到清朝晚期,奉行的是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二是从1905年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堂"的重大决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以"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中国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宋代成都范氏家族是重要的学术家族和政治家族,已有研究系统清理其世系者寥寥,且极少利用文物资料。本文据所见文献和成都范氏的三方墓志铭,对其世系进行全面梳理。学术研究要以纸本文献为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另一重要基础即文物资料,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地加以清理、辨析、利用,才会取得更多更深入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教育部实行的高校学业竞试概况,实证调查和归纳了当今我国普通高校学业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民国学业竞试制度对当今高校学业制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众多的清代官僚留任新疆各地,文官考试制度为新疆的治理做出了巨大的人才支持,许多内地人才进疆效力,其中不乏才子,邓缵先就是其中一位。其纪程之作《叶迪纪程》是出于展现诗礼之家的风采、以文抒志、政治及学术意图。文中对其沿途见闻的考证具有权威性,但也存在政治观念落后、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状况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