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场所,不仅是课程与教学的时空交集,更是学生获得生命体验的地方。程翔老师讲授的《将进酒》一课呈现了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课堂范式。程老师打破常规,采用了"一读到底"的授课方法,分别以齐读、自读、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诗十二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给予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0,(60):61-62
语文是一门兼具艺术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新课改实行之前,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篇章中,文章安排略显混乱,语文老师在课堂讲学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强,不利于语文老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引入"主题单元"教学的模式,让语文教材呈现更加系统和完整的教学结构,为语文老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教材依据。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如今,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语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吉林老师说:“语文园地有两座山挡住了小学语文发展的出路,并压得小学生喘不过气来。”这其中的一座山就是课堂上的“问答式的分析”。正是老师这如山的分析,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搬掉这座山 ?我们不妨听听叶老是怎么说的。叶圣陶老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不是一味的讲解。”这就是说,课堂上老师要还给学生“报告和讨论”的权力。用学生的读、议、练来代替老师不必要的讲解分析,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以读代讲   《…  相似文献   

6.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仔细翻阅,我们会发现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大都是用语言优美的文章组成,要想让学生获得对美文佳句的直接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于是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全班齐读、小组接龙读、男女分读、分角色读、赛读等。但老师范读的现象却是鲜见。那么是老师太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展示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执教《变色龙》的教学尝试,谈谈通过精巧的课堂设计关注学生读写生命样态,唤醒学生读写的创作潜力和活力,呈现生态课堂的魅力。一.以写促整体感知找变,关注学生读写热情的点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条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读和写,这是勿庸置疑的。读是吸纳,是积累;写是倾吐,是释放,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语文老师如何用好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立足课堂,在读和写之间架设起让学生自由行走的桥梁,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很值得语文老师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韩风芹 《中国教师》2013,(Z1):114-114
学语文离不开读,读离不开评。离开了点评的读,课堂上起初朗朗的读书声渐渐消失,没有评价的读,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声音很快就低下来。评价能激发读,带动读,让学生读的抑扬顿挫,读的慷慨激昂,读的气吞山河,读的淋漓尽致……读是老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桥梁。学生在读中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才能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幸听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近两个小时的课,于老师花时间最多的就是读书,学生读,老师读,师生共读,课堂上读书声不绝于耳。老师引领着学生慢慢地读,充分地读,从容地读,入情入境地读,老师引领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小学语文老师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从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和提供学生展示机会三个方面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以读代做”已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多起来了。相比较,老师的读却少了。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舍不得读,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或老师问学生答;一种是使不上劲,课堂上有读,但质量不高,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有一位老师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叫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对话的不同语气。学生怎么读,他都不满意,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弄明白读出什么语气来,怎样读出这不同的语气来。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诵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学好文字,读好文字,写好文字.如何才能落实这些呢?笔者再次欣赏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发现于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写字、理解词语、朗读和阅读思考.这种语言沟通的艺术,正是大师的课堂魅力所在.现从课堂对话的角度,谈谈于老师的语言渗透艺术.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教育编辑李振村老师曾经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故事啊!语文教材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着关于语文的各种知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故事感的课堂,把孩子们引入语文的世界.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一定汇集了很多经典故事;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善于讲故事."的确,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具备故事素养,善于用故事来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由于量大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相比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枯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果在识字课上让故事的馨香润泽学生们的心灵,他们必定兴趣盎然,使识字课充满情趣,充满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翟晓周 《语文知识》2016,(21):10-12
阅读课该教学生什么?如何教?一直以来,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李仁甫的宋词阅读课例《青玉案·元夕》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一、激趣与拓展促成"生本"语文课堂应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1.重视学生自主预学,给学生基础与信心当前众多的阅读课堂中,虽也有学生的读,但往往是形式上的,比如让学生齐读、朗读,或者听老师(录音)朗读。李老师的课堂全然不是这样,他首先将学生自主深入的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缘起] 现阶段,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共识.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都非常注重"读书"形式的多样化,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相似文献   

20.
另类阅读     
为学生大声读书吧!这是个老的、相当简单的、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能使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不需要任何培训,只要语文老师拿起书走进课堂,每天找上一二十分钟就行了,每天坚持着,一年完全可以读20多本书,小学六年100本书不成问题。如果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也能这样,12年时间,学生仅仅靠听就能“读”到200多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