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洁  聂立波 《科技风》2022,(7):46-48
新工科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文章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生源质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等方面探索其培养模式,期待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增长,但目前仍缺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文章针对研究型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类研究型高校,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型高校在科研上的独特优势,探索性地提出了以应用型项目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施重点,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广西医科大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文章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峰玮  向旻  黄艳利 《科技风》2023,(24):10-12+5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一直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围绕着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方法,旨在为新疆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本文中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阐述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19,(11):111-112
从国家和社会需求出发,以适应新时代下新的经济模式对新技术人才需要为基础,并以我国工科教育规模之庞大为事实,指出"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发展内涵,具体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转型升级需遵循的原则,并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案"、"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和内涵"、"教学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举措,旨在为相关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为了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而新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针对其学制短和其特定的培养目标的特点,论文主要从强化目标定位和加强主要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探索适应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其培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亟需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其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程度,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愈发"就业难"的背景下,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并通过分析得出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冲突、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属性限制就业方向,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四个因素影响着该专业的就业。进而提出了革新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寻找合适生源、加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等建议,以期早日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自2007年开设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其培养目标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也紧贴当下国家和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译者素养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翻译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等。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10)
智能制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大趋势。本文就"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分析了跨学科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工科人才教育现状,探讨了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协同培养方法,重点结合"任务驱动(项目+竞赛)"的培养模式,将培养"机械+"交叉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作为最终目标,逐渐形成机械与材料工程、机械与管理工程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展开分析,探讨了自动化专业改革存在的优质资源没有共享、与国际接轨不充分、教学手段和模式效率低、教学模式扁平化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自动化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改革现有教学手段和模式的管理机制,构建无线互动课堂等思路。自动化专业改革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3.
跨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跨学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在现有的教育过程中,跨学科专业硕士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学术交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兴趣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培养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培养的教育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为我国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培养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上海理工大学是较早培养工程类型硕士和首批获准培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考一些  相似文献   

16.
《内江科技》2016,(8):96-98
教育部办公厅提倡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招考方法、课程设置、论文的撰写与评价、就业率以及就业去向等方面入手,对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视角,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方式、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在品德结构、知能结构、素质结构上全面发展学生来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体育类专业人才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竞赛组织、大众体育与康复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及管理等领域中培养多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1)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考核方面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提出及多种教学方法的推出,各个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都进行了符合校情及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作为培养更精更专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对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今教育部开展的"新工科"大背景下,如何让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现"新工科"的要求,如何将更优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大课题。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特点,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探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融合了BOPPPS模型及案例教学法的复合教学法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21)
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重点,"高校—中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具有自身的问题,不适应这一专业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在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独特作用。因此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中学"的相互协调与紧密配合,才能实现他们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两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医学作为医学类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主体之一,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及寻找合适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显得愈发重要.文章结合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为提高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出未来的应对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为探寻适合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规培并轨的有效衔接提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