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娇 《情报科学》2023,41(2):169-176
【目的/意义】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资源与融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文旅融合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构建融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度的测量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融媒体网络评价平台,以技术文化共生为阐释思路,应用爬虫技术获取八家代表性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评论数据,基于用户感知角度和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提炼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度的评价指标,构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结论】构建以文化盛宴、餐饮美食、住宿场所、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空间布局、旅游胜地、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展览、文娱活动为一级指标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融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评价维度。【创新/局限】本研究选取八家代表性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小样本研究,得到的评价指标尚未经过大样本检验。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为应急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融媒体环境的特征和应急科普教育社会需求的特点;探讨融媒体环境下进行应急科普教育的对策;提出建立融媒体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权威融媒体科普教育平台、搭建融媒体宣传矩阵、建立应急科普机制、提升应急科普教育传播能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总结出可行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以期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面向学术用户,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方法】以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为理念,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融媒体传播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从服务、平台、内容、效率4个维度提出普适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传播策略。【结论】增强服务意识、建设传播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率是增强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4.
陈凌子 《百科知识》2023,(18):21-23
<正>现代媒体环境的发展,为当代媒体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为了抓住时代发展的“尾巴”,众多媒体不断加强自身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衍生出极具现代化的“融媒体”技术。融媒体集合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虽然源于传统媒体,但是其效果却远超传统媒体。身处现代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继续发挥自身的载体作用,为社会大众传递更多的新鲜资讯。高校图书馆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满足了众多学生对于知识多元化的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5.
余琛 《情报科学》2022,40(4):166-170
【目的/意义】为提升融媒体建设下公共文化资源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策略。【方法/过程】本 文在分析了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了数 据汇聚与存储、数据审核与上传、用户授权及管理、推送内容和服务信息等内容,构建了融媒体建设下的公共文化 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从博物馆、图书馆等实体公共文化场所采集文化服务资源,通过数据层处理在应用层形成 线上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经传输层传递到终端层将线上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内容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结果/结论】 多种媒体融合的融媒体建设形式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创新/局限】但本文并未考虑公共文 化与人民群众的交互及信息反馈机制,因此在日后研究中需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公 共文化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5G技术是推动我国各行业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核心技术,通过对5G技术的更高宽度与超级链接、超低时延等功能优势的应用,能够为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其中,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通过对5G技术的有效引进应用,为媒体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技术引导和支持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现代传播环境下媒体融合与创新的进一步实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涉农信息传播研究视角,剖析融媒体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普期刊存在的问题,探寻农业科普期刊的融媒体转型路径,助力我国农业科普期刊创新发展。【方法】面向陕西省8个重点农业生产县区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成员、驻村扶贫干部及农业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专项访谈,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当前,陕西省农民对获取涉农信息的媒介渠道、信息可信度、传播成效的满意度不高。农业科普期刊作为涉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面临着融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结论】农业科普期刊通过入驻社交类短视频平台、深耕专题,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推动组织、人才、平台、市场多层融合等路径,进一步构建"融媒体+"的农业科普期刊新格局,提升农民对涉农信息传播成效的满意度,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普期刊的学术意义与时代价值,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提出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为样本,调研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抽样调研期刊新媒体发布内容和目标读者,从不同期刊类型角度分析融媒体建设情况和传播效果,总结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果】80%以上的样本期刊已开展融媒体建设,但传播渠道少,传播形式单一,粉丝黏性较差。有趣易懂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上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结论】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具有潜力,期刊可利用学科特点打造优质内容,基于多种媒体格式建立多渠道融媒体传播模式,吸引读者转发、评论、点赞以进行多链条裂变传播,培养复合型数字编辑等。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之"融媒新时代:全域传播"分论坛暨第十二届新媒体节科技新媒体论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第6次科技新媒体沙龙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与传播研究体系下的全域内容生产、区块链+新媒体发展新机遇、智媒融合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模型经历了由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的演化,但体现的科学传播本质还是传播者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嵌入,智能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体系。本文分析了智能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征,即互动性、动态性、精准性、自学习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时空的多重性,设计了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媒体科学传播模型。对企业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基于205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企业家使用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特点。最后,在理论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媒体环境下面向企业家进行科学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下,探索科技期刊融媒体时代学术成果传播及交流的创新路径。【方法】总结分析《遥感学报》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实践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期刊同仁提供可借鉴的思路。【结果】通过搭建立体化融媒体宣传交流平台、不断优化融媒体出版内容、调动不同角色人群的积极性、深入遥感的前沿研究领域产生密切合作以及做好遥感科学研究和遥感应用场景对接与服务等举措,《遥感学报》的影响力、领域认可度以及服务遥感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结论】科技期刊的融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只有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融媒体时代学术成果传播及交流的路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紧密关注本领域学科的发展、提高融媒体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以及提升期刊编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融媒体"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要求。高校宣传是引导学生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融媒体建设与发展同样也是国内融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宣传过程中,如何将融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如何围绕着"融"字做文章,是目前高校在宣传过程中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融媒体建设作为案例,分析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雯暄 《百科知识》2023,(15):30-31
<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媒介方式在不断变化,从过去相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纸媒,逐渐发展到以各类新媒体为主的互联网传播渠道,并在不断扩散。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品质、传播效率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促使新闻传播过程实现“精、准、快”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融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路径,以“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作为传播理念,为新闻传播品质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阶段,融媒体可以看作是多元性媒体,  相似文献   

14.
正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基于研究设计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对科协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一、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具有新的作用和优势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其主要作用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于1986年,30年来《院刊》始终坚持"国家使命,科学担当"的价值理念。文章对《院刊》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1986—2005年作为中科院的机关刊,2005年以来定位调整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文章分析了国外知名智库同时重视研究工作与传播工作,全媒体传播成为智库传播的重要手段,介绍了《院刊》从纸刊向全媒体、多品牌转型的实践和作为智库媒体的影响力。最后对《院刊》在中科院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科学思想库的传播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所趋。在全媒体背景下,分析了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特色定位,操作流程、具体成效等方面对开放科学计划(OSID)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优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融合办刊实践进一步探讨促进期刊深度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开放科学旨在适应出版融合的大趋势,建立一个公正透明、高效协作的科研生态,OSID平台遵循了新时代期刊转型的逻辑与范式,不仅可以多角度立体呈现科研成果,有效链接科技工作者,整合学术资源,还可提高期刊的创新能力和诚信建设,对打造期刊品牌效,促进期刊深度媒体融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22-1028
【目的】 了解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特征,评析其传播效果,为提升其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为调研对象,从期刊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开放获取、新媒体运营等角度探讨媒体融合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结果】 90%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下传播力一般或者良好,主要表现在期刊开放获取网站建设有待规范和优化、媒体形式比较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新媒体传播有待深入开发。【结论】 建议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力、拓展服务功能,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提升期刊的展示度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科技辅导、科学实验、科普剧等传播方式已深受观众的喜爱,如何将这种科普传播表现形式和当今大众媒体更好地融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可以将直观的实验表演转化成真人秀的方式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进一步融合,通过情景交融和艺术再创造的方式做成系列活动传播给观众,突破固有模式,创新传播手段、渠道,让观众体验另一种科普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全媒体采编系统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通道有效的结合,将新闻资源进行共享并且进行一次采集,多种制造生成,多元化传播,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不光丰富了新闻的采编的形式,对新闻的传播速度,方式也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更能加强媒体传播效应。全媒体采编系统将根据媒体融合特点,合理重构采编业务流程,按照融媒体发展业务要求来重新合理定制。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出版途径,传播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发展环境中,传统网络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了共同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同时向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编辑是各种媒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模式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提升网络互动效果。在双重媒体发展模式中,编辑在不同的模式下其定位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当前环境中的编辑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