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当然,对于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把握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并结合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来回答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与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就成了一件非常紧迫的理论任务。现在,由陈筠泉和殷登祥研究员主编,多名学者和专家共同参与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邓小平关于科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文化透视──评《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马佰莲,马来平正如著名科学史家杜石然先生所说,“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是当今东西方汉学家兴趣较为集中的热点之一。”(郭金彬:《中国传统思想史论》,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页)早在...  相似文献   

3.
许志峰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777-1784
 为了充分表现当代科学事业大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雷达模型”取代以往的“网球模型”和“经纬网球模型”。这种具有广阔视域的大科学观模型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与各国现在通行的科学管理体制、与国际社会最新倡导的科学理念是一致的,它也能够凸现科学学和科学管理在整个人类科学事业中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中国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充分总结60年来科学政策与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倾听科学系统内部对体制改革的呼唤,建立起既符合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又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匹配的大科学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4.
苏珊·哈克用“中道”实用主义改造、融合各种极端科学论,避免对科学激情的单纯辩护或批判,初步尝试对科学进行更为冷静的审度。她用“探究-证据-帮助”代替“认识-检验-方法”,建构了一种颇有特色的折中理论。哈克科学论存在着诸多问题,创新性和深度尚嫌不足,但开辟了科学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弗兰西斯.培根在西方科学史上是以倡导“知识就是力量”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著称的,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则因此把他列为父权制科学观的始作俑者。然而,西方思想史的深入研究表明,培根的科学观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后世的解读赋予了过多的世俗化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重新解读与评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科学观是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完成的,他的科学观的全部精髓在他留下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毫无疑问,马克思的科学观是我们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钱穆的一生与中国饱受西方物质文明冲击的20世纪相始终,他的科学观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的进一步深化.在钱穆看来,“科学”主要是西方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适用方法,而与自然科学相对的人文科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构建人文科学就不能以自然科学为绳律.钱穆的科学观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罗尔斯都对功利主义自由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点的自由理论,构成各自正义观的理论基调。二者都探讨了“谁的自由”“怎样的自由”与“如何自由”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关注资本所有制下受剥削与异化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将自由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指出通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罗尔斯从现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体制出发,关注社会中由于自然偶然分配的“最不利者”的权益,将自由界定为社会全部成员最大均等的自由,指出通过改善现有的社会政策,保障“最不利者”的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良序社会。罗尔斯的自由观是完善现有社会制度的内在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变革资本社会的超越的自由;罗尔斯的正义观侧重当下,马克思的正义观蕴含超越;二者都旨在构建一个满足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社会。对二者在自由理论基础上正义观的厘清无论对国内的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我国当下美好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转移,文章通过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发展使西方机械宇宙论统治地位出现动摇,而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系统论的科学哲学思想面临全新发展机遇,我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并从科技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科技发展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一位既受过西方科学技术的熏陶、又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状况的科技思想家。他认为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国”之路。要发展科技需要有科学技术哲学观指导,需要引进和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需要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还需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战略的启动,既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赋予了中国科技创新行动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因此,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时空背景,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科技创新观: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面临着在时空压缩的结构中寻求和伸延的特性和前景;推进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确立"超越进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理论前提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立场,是我们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资本家的劳动私有财产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经济人”假设不同,马克思以“劳动人”概念为理论前提,超越了“经济人”假设的抽象性、利己性和狭隘的阶级性等缺陷,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只有抓住了“劳动人”概念,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者主权论和剩余价值论,才能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落脚点,维护好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间,我参加了在四川绵阳科学城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会上,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作了“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的学术报告,该报告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关注科学传播如何超越国家层面,考虑全人类与大自然的命运.我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类的科技价值观在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7.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07,25(4):585-590
龚育之(1929-2007)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开创者。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关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的由来的三个阶段说,该观点的意义的五个层次论,并构建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论的体系。本文提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其含义是科学技术为民所享,为民所有和为民所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其中,“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在马克思生活年代人民通过报纸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新闻观的继承者,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舆论监督”.在新时代,“网络舆论监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有力的影响,应运而生的是网络暴力,再到网络实名制,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真正实现网络舆论监督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在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下,摆正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一定会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理智的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历史的角度看待地球科学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地球科学技术的五大体系特征、高新技术带来的地球科学技术进展论述地球科学的科学观与技术观。科学的发展除了要有正确的科学观之外,还必须有先进的、合适的技术观与之相互配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不可分割的,地球科学在前进和发展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胆识,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澄清了束缚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极大鼓舞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重温"科学的春天",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科学发展和繁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