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微微  唐龙业  郝建华 《科技风》2023,(5):115-117+144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数据挖掘”课程。针对“数据挖掘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内容多、学科交叉、学时少等问题,结合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基于雨课堂+BOPPPS教学模式的“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探索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合雨课堂的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在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明显提升,进一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春兰 《今日科苑》2007,(18):279-280
互动式教学强调课堂上要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既不是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宣扬"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该课程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在该课程教学中大力提倡并广泛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商务谈判"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一般都希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谈判的理论知识,同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谈判技能。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便是其中的一种。实践教学表明,将PBL教学法与"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相结合,在课前阶段、课堂阶段和课后阶段做好相关问题的设计、布置、完成和评估等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乐 《科教文汇》2023,(19):101-104
硕士研究生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开设“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知识,领悟学科交叉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融合与学科交叉的能力。“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课程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及相应的理论方法,阐述了研究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的意义,聚焦新兴的忆阻电路设计领域,阐明新一代的忆阻存算一体硬件架构,以及忆阻人工神经网络、忆阻类脑神经网络的实现。“新一代智能硬件技术”课程通过使用案例式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将课程内容趣味性地、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196+76-196,76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对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在课堂中采用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若想让学生既能学到更实用的管理知识,又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则有必要对传统管理学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德育渗透与学科的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呢?如何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我的思考是:在学科教学上要将德育渗透与学科的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11)
混合式教学实践促进了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能有效地推动混合式教学实践。外国建筑史课程在教学中引入雨课堂智慧教学软件,通过建构"线上的课前准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授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后提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表明雨课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应用于辅助各门学科的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笔者从事多年小学电教工作及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的方法,构建数字化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直观性、互动性。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尹乾 《大众科技》2010,(5):164-164,176
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采取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公共必修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仍保持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核心专业课程采取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并采用传统教学和学习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语言与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及模式应用。将语言学、翻译学、经贸学等学科相结合,通过语言与文化课程这一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使学生在一门课程中接受不同学科的影响,促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同时,对教师而言,能够促使不同学科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高校生物化学课程与教学的质量,拟实施"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及"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内容的设计与筛选,利用"雨课堂"构建翻转课堂的任务单,成立翻转课堂合作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课上利用"雨课堂"弹幕与投稿功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发布限时习题测验提高知识点的...  相似文献   

13.
新教学课堂的革新在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况下孕育而生,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学科整合,本文将从如何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学习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体验以情感为依托,体验为途径的情趣性教学的设计思路及以硕放实验小学校本教材为案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在社会学科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应用的较多,然而对于自然学科,畜牧兽医类课程应用甚少。在此,我们对微课在动物临床课堂上探索其应用。本文以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为例进行分析,选取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知识点,利用PPT演示文件转换成相应视频的方式,制作成微课,并将实验示教操作通过拍摄剪辑制作成微课,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进行微课学习,课堂上尝试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工程力学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弹性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程范畴,并且具有十分多的工程典型案例。因为弹性力学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抽象,导致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弹性力学只是推导繁琐又复杂的公式,甚至对这门学科产生逆反心理。本文根据现阶段此科目教学中采用的讲授方式与设置的课堂内容上出现的一些弊端,研究弹性力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变革的新思路。在不断摸索与改进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锻炼出工科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孙熠  曹友志 《科教文汇》2023,(16):105-108
纳米生物交叉实验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学领域相结合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纳米生物交叉实验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纳米生物交叉领域的综合素质。该文结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实际,探讨了纳米生物交叉实验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师资培养及评价机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师资不足,学时不够,学生MOOCs学习效果不能保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迫切需要研讨。通过研讨,建议优质的线上平台与线下的翻转课堂相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探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与课堂活跃度;抓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采用对比教学加深学习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贯彻一条红线增加学科系统性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加大实验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开阔学生事业,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教学融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管理学》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混合式教学,根据课堂的反馈和评估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实践力求探索混合式教学在构建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管理实践等方面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胡发焕  郑大腾 《科教文汇》2023,(13):103-105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控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文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学科竞赛反哺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模式。通过搭建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把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培养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反映相应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依据这些不足持续优化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反哺单片机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其获得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为其他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