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2018年上海市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数据,利用DEA-Tobit法,进行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16个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集聚平均综合效率值达到0.86,整体集聚效率较好。(2)宝山区、长宁区、虹口区、嘉定区、青浦区及徐汇区综合效率值达到1,实现DEA有效。(3)其他10个区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其中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黄浦区、崇明区及金山区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实现弱DEA有效。(4)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国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科技机构中硕博人员比例等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的综合效率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活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4年中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每增长1〖WTB3〗%〖WTBZ〗,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将提升0.24%;相邻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本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11)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将工业多样化集聚划分为相关多样化集聚与无关多样化集聚,并使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中国2005~2016年27个区域的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利用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工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间的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工业的相关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无关多样化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研究了创新要素集聚下的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创新要素聚集对于对于科研机构具有负影响,对于高校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企业的影响为正;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而企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创新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明显,但是在超过800公里后显著性减低;政府支持对于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为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珠三角地区2011-2020年9个地级市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Tobit三步法,剖析了该地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以及科技金融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较高,但仍然有提升空间;政府财政支持、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企业债务融资能力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工业产业盈利能力则并未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为探究示范区内企业R&D效率,利用企业相关数据和DEA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市和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上海市相比,皖江城市带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只有滁州、马鞍山和池州三市DEA有效.进一步分析的结论认为,投入要素的配置和规模不合理是造成R&D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效率,企业必须合理配置各项投入要素,同时加强政府引导扶持,促进产学研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市2009-2016年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干扰的各省市海洋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值较高,达到或接近于DEA效率有效;规模效率值较低且严重影响到综合效率,提升空间很大。邻接矩阵、经济距离矩阵和嵌套矩阵上,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对本地海洋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相邻省市虽有影响但提升幅度不大,资金投入、海洋结构水平和海洋高等教育等环境变量对海洋经济发展也都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阶段DEA分析,能够克服传统DEA分析忽视环境变量影响的局限性。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够发现区域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在扩大而非缩小;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领先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省市,山西等中部省份并未达到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沿,仍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中西部地区既要争取更多地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更要着力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1.
孙文浩  张杰 《科研管理》2021,42(4):92-102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以2013—2017年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交叉效率模型对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次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及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差距较大且整体效率偏低,年平均效率集中在0.35~0.4之间,但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甄别影响因素发现,企业偿还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企业规模和智能制造领域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运营能力影响显著,而企业规模影响较小。最后就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岩  吴芳 《科研管理》2022,43(3):72-78
   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对人才的激烈争夺。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国14个城市出台的“抢人”政策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抢人”政策有助于提升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上述效应在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和城市宜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均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抢人”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提升是通过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机制实现的。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政府人才政策与当地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制定或优化人才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工业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工业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全面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玄  冉光和  陈科 《科研管理》2020,41(5):259-268
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区域内部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中国省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 考察期内中国省域金融集聚度大致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2)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高,对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涓流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低,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且其“极化效应”可能阻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3)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研发,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上海创新功能的空间集聚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创新人才、创新收益以及众创空间的相关数据为衡量指标,借助Arc GIS的空间技术手段,通过分析上海创新功能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区特征,发现其空间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以上数据识别出创新高度集聚区、创新发展潜力区和创新创业活动集聚区,并分别定义为中央智力区、创新成长区和众创空间区。中央智力区主要呈现"一核两带"的集聚趋势,创新成长区呈现"外环+两带"的空间集聚趋势,众创空间区呈现"三核一带"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8.
创新作为推动军民企业有效融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军民融合的深度与效率等。文章以“十大军工集团”6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16年我国军民融合企业的效率,并通过Tobit模型测算了创新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军民融合企业效率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企业间效率差异较大;其中研发人员占比对企业效率促进作用较大,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专利获批数在短期内对企业效率促进作用较弱,研发经费占比在短期内对军民融合企业的作用的反向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扩大民营企业的参与程度、加大技术、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研发军民两用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等措施来推动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