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国际新闻的变迁: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国际新闻学会议于2009年4月14~16日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由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商报>、<亚洲周刊>、<亚洲前哨>以及"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均派出代表参会,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数字媒体技术的文化动力与国际新闻学发展与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徐宝璜的新闻实践仅仅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但他却在新闻学领域开创了无人能及的"三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第一个参与创办新闻学研究团体,第一个出版新闻学专著,这些奠定了徐宝璜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也因此被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3.
管恩武 《青年记者》2008,(16):85-87
作为以平面媒体为研究内容的在美访问学者,笔者见证了美国媒体包括美国四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对"西藏事件"给予的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报道,武断地宣称中国政府压迫西藏人民和毁灭西藏文化,并谴责中国暴力镇压藏民,以预设的立场为西藏问题设置报道议程,并以此议程误导受众.  相似文献   

4.
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史发展的第一页,而1834年1月发表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新闻纸略论>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①拉开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7.
杨初亮 《传媒》2010,(7):52-53
2010年4月3日,苹果公司的ipad上市,就在它开卖的同时,各大媒体就亟不可待地"傍"上了它.在ipad内,可以轻松下载<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BBC等应用;5月7日,<南方都市报>ipad阅读器上线,成为首家进入ipad的中文媒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很早就有孝道的传统,上古帝王舜就是一个大孝子,这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有记载.今天的黄梅戏 <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但从"孝道"发展到"孝治",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改造,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0.
所谓"厚报",即"成叠的报纸".厚到什么程度?以报社的实力和实际需要而各有所厚.如今,一份报纸已经由过去4个版、8个版,转眼间发展到40个版、80个版,甚至100个版以上,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国外的报纸如<今日美国>、<费加罗报>、<太阳报>等都是厚报的典型.可以这样说,当今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和报业竞争是厚报出现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不断向信息化迈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俞斌 《新闻实践》2003,(3):32-34
2003年1月16日,备受关注的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同一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今日早报>也强势推出了48个版的"小康浙江"特刊.那天,总共出了80个版的<今日早报>,引发了杭州乃至全省"纸贵".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吃螃蟹”的《今日美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彬 《传媒》2005,(1):59-60
"<今日美国>,替全美的报纸上了一课,它教导它们使用彩色印刷没有错,使用图表强化新闻也没有不当,除了<今日美国>的体育版之外,它的气象版可能是全美新闻界最广泛模仿的一个特色,纵使你不曾读过<今日美国>,你也可能在你自己读的报纸上,感受到它的影响.你的报纸也可能因为它的影响而更精彩,或许<今日美国>应该为它的这一贡献获奖."以上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媒体评论员彼得·鲍埃的一席话.  相似文献   

15.
"匠之国"--看到日本人这样说自己,我受刺激了. 日本驻华大使馆寄来的<越洋聚焦--日本论坛>7月号,最后一篇是<复苏的匠之国·日本>.文中,日本经济产业省事务次官北畑隆声说:日本的强大之处,日本竞争力的出发点,在于"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他分析,日本具有"以精心制造为乐"的国民性,日本人都有与工匠相通的那种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最高的愉悦是能够快乐地做活儿".日本一直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相关教育和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尊贵".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杂志先生 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杂志先生"(Mr.Magazine)注册商标的持有人,是美国杂志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长期致力于和杂志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评论、咨询等工作.鉴于他的卓越成就,福布斯公司的说他是"美国首席杂志专家",也有专业杂志称他是"美国新杂志方面的最权威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则授予他"全球新杂志首席专家"头衔.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湖南推出两个全国先进典型:"中国男孩--洪战辉""中国女孩--文花枝"; 2006年,<今日女报>在湖南率先推出两个全国先进典型:"中国男人--杨海""中国女人--陈淑秀".  相似文献   

18.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19.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20.
刚到报社时,时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的武春河同志曾向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当时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胡思乱想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