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晚唐怀古、咏史诗歌的勃兴,是作为历史年轮的人的怀旧意识的自然表现,更有着他们的现实审美用意。他们在咏史、怀古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显得伤感、哀婉,具有自己所独到的审美特征和感受。它们仿佛是一支支挽歌,为走上覆灭之路的唐王朝送行。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咏史怀古类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对咏史怀古诗歌教学的要求,高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从咏史怀古诗歌的定义,目前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歌的教学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荣梅 《现代语文》2007,(10):26-27
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继承咏史怀古诗赋咏史事、借史抒怀的传统,选择典型场景或细节加以形象刻画,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另一方面,以七言绝句形式论断史事、褒贬人物,通过评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议论警拔,不落窠臼,气俊思活,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进行叙述、描写、评价、凭吊、抒怀的诗歌,一般称为怀古咏史诗。由于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因此广义上又称为咏史诗。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成了诗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浪花。根据诗歌表现的意旨,怀古咏史诗可分成三种类型。下面就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5.
王守明 《考试》2014,(9):55-58
<正>咏史怀古诗歌的重要性可以用学者陈向春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一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怀古诗歌的主要内容,宋末元初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一书巾的概括言简意赅: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相似文献   

6.
中晚唐之际,重内容而轻形式、浅切俗直、了无余味的元白诗风愈来愈遭到批评.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作以其微婉转折、意韵深远、文质益彰的风格,对之加以纠正和反拨,以匡正其缺失,在思想的开掘和艺术的追求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带动了晚唐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咏物、思乡、隐逸、写景、赠别、述怀、幽怨、游子、从军、边塞、登临、建功、感遇、忧国、爱情等题材,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特点,便不会离谱背弦。1.咏史怀古  相似文献   

9.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咏史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怀旧伤时心态。这种浓重的感伤心态对晚唐文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范崇简(1757-1840),为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受文字狱及时代风气影响,怀古咏史成为其诗歌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怀古咏史诗的研究,窥知其文字背后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上,探讨晚唐诗人许浑写作咏史怀古诗的直接动因及诗歌的内在含蕴,并对其诗歌定式之弊端给予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徐寅现存四十七篇律赋,分为咏史怀古、写景咏物、咏怀和省试四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代表性与创新之处,充分体现晚唐律赋"好尚新奇"的特点,拓展了律赋的表现范围,为律赋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徐寅现存四十七篇律赋,分为咏史怀古、写景咏物、咏怀和省试四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代表性与创新之处,充分体现晚唐律赋“好尚新奇”的特点,拓展了律赋的表现范围,为律赋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文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史怀古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歌咏古代先王事迹的诗篇,经过历代诗人的不断实践探索,咏史诗创作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宋代咏史组诗徐钧《史咏集》,作为一部独立具体的咏史文本,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咏史怀古词,是在前人诗歌和唐五代词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风格多样性方面,都有着空前的开拓,成为宋代词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总的来说,它具有如下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从体制来说,多为长调。上述唐五代词人的咏史怀古词,皆属五十八字以内的小令,虽精炼蕴藉,但内容毕竟难以展开。进入宋代,随着词体的逐步开拓,字数较多的长调渐次出现,并为词家广泛采用。这一趋势,在咏史怀古词中尤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作者又多是有为而发,故  相似文献   

17.
唐赋中有讽谕讥刺、寄寓与抒发身世之感以及咏怀古事古人三类重要作品。这三类赋作中具体作品均有其作意,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乃借扇讽谕。讽谕讥刺由隐微而显豁、由用辞微婉到明显激切,乃是初盛唐赋至晚唐五代赋的发展演化轨迹;有所寓托以抒发身世之感的赋,多作于作家遭遇挫折困境乃至于贬谪时;借吊古人而自吊之赋,其作意形式乃承楚骚汉赋而来;晚唐五代咏怀古人古事赋形式上多为律赋,其出现与其时科举试律赋、唐季乱世以及咏史怀古诗风蔚起之影响有关等。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水诗自产生之日起,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盛唐时达到顶峰,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而山水诗发展到晚唐,从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与初、盛、中唐截然不同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意蕴。具体而言,晚唐山水诗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渗入了咏史、怀古的意味;充满了佛学意蕴;以抒写凄清淡泊情怀为主。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水诗自产生之日起,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盛唐时达到顶峰,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而山水诗发展到晚唐,从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与初、盛、中唐截然不同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意蕴.具体而言,晚唐山水诗思想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渗入了咏史、怀古的意味;充满了佛学意蕴;以抒写凄清淡泊情怀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在元代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张可久自成一家。其作品以历史上归隐的高人或隐士为抒写对象;以怀才不遇之士或贤才遇"知音"为主题;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全面探讨张可久咏史怀古之作的同时,还试图发掘他与其他散曲家咏史怀古散曲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