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史实: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腐朽统治以及起义的失败。 2.认识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胜利面前滋长骄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王兴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成果之一。本书以大量较为翔实的史料,分析研究了李自成在领导这次起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粮”、“追赃助饷”、“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3.
明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重要的一页,其规模之大,地区之广,时间之长,都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均田"免赋"的斗争纲领,推翻了明朝;当清兵入关,外患严重的时候,又起而与清兵作战,给清兵以沉重的打击,影响极为重大.但是这次起义为什么终于失败了呢?有人认为是由于"流寇主义,削弱了农民军的战斗力,以至最终导致起义的全盘失败".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不拟讨论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仅就明末农民军的流动作战问题作一些探讨.流寇主义是游民阶层的思想反映.其特点是采  相似文献   

4.
封建知识分子的作用关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成败。由于大批封建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农民军由“流寇主义”转向建立政权,设立了完整的官吏制度,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并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知识分子的本质属性,又使农民起义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5.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储存着许多现成的史料性数字及知识中的大量数字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运用史料数字、知识数字信息,就会起到丰富教学,活跃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强化记忆,揭示矛盾,提高认识等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期末复习中,效果更为明显。何为“数字教学法”呢?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和数字信号于教学过程的方法就是数字教学法。换句话说,教师将教材中极为普通的、枯燥乏味的现成史料数字,如“人口数”、“战争伤亡数”、“面积产量数”等所表示的意义“变活”,变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数字,才能为学生所关注。将教材文字储存的大量知识信息,进行精心提炼,高度浓缩,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不同的数字信号传递给学生,学生易读便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一数字归纳组合法1.自然数字排列法即用“自然数字排列法”归纳小结或复习,如:讲授完《明末农民战争》一课后,可用“1,2,3,4,5,6”等自然数排列小结。“1”个重大特点:第一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2”条意义:(1)“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2)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发展。“3”大起因:(1)...  相似文献   

7.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革命口号,贯彻了“割富济贫”、“发粟赈饥”的具体措施,并严明军纪,秋毫无犯,一时“民奔走赴之者百万”(吴伟业:《绥寇纪略·汴渠垫》),势大振。自此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伟大胜利。然而,李自成在进京后,仅仅只有四十一天,随着山海关一战失利,遂撤出北京,由山西退至陕西,又由陕西撤至湖广,最后在通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迅速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何在呢?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界长期来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宗周为明末大儒,本文以刘宗周思想为个案,认为"如何为人"即"证人"的问题,是一条儒家思想发展的主线,儒学每次发展都可以从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上理出端倪.基此认识,本文对儒学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明末著名学者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一部辨析和追溯诗歌体制、风格源流的著作,是明末诗学复古思想的代表作.他用"天成"和"作用"分析魏晋诗歌,用才力分析初唐诗歌,用兴趣分析盛唐诗歌.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概念,充分说明了许学夷注意到了诗歌体制和体貌批评中的方法与对象的适用性和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来史学界对明末农民战争中李岩这个人物的评价,开展了讨论.去年《历史研究》第四期曾发表曹贵林的《李岩述论》一文,今年《文汇报》连续发表了杨宽的《论李岩》(6月30日)、樊树志的《李岩是不是农民革命家》(7月22日),刘精诚、赵克尧的《怎样评价李岩?》(8月19日),袁定中、罗明的《李岩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是非问题》(9月28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易鸣、史撰的《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岩?》(10月20日).这些文章对李岩是不是农民革命家;他在明末农民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人类研究构成近20年儒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成就主要体现于对儒学的主旨即人学,儒家人类的内容和特征,儒家人学之价值论和人格论,儒家人学的现代评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了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制度模式,讨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对于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着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西方大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典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到德国威廉·冯·洪堡"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通识教育、追求卓越"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持续发展,引领社会"的新大学理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是沿着两个基本脉络前进的:一是"注重理性"始终是西方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其实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二是"象牙塔"始终是西方大学精神永恒的象征,其实质是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这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的"大学之魂".  相似文献   

14.
回顾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其思维方式由革命思维、夸大斗争式民主思维、运动动员式思维,逐渐转向了建设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转向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展开,更主要的是对党的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一种高度自觉的理论同应。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右翼势力利用修改其历史教科书,企图达到淡化、否认其侵略亚洲邻国的目的,以此培养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并试探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反应,企图重新塑造其军事大国地位。对这种危险的挑衅行为和复苏军国主义的倾向,我们应当坚决加以谴责、驳斥,但更应该加紧自己的建设,用更加强大的实力痛击日本右翼势力,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相似文献   

16.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有着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在价值主体方面,充分肯定并尊重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在价值目标方面,把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价值标准方面,把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衡量我党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研究和把握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合法性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对统治当局及其实施政策所持的态度,是说明执政党执政能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其稳固执政的重要因素,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要求执政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执政的绩效基础;发挥利益整合作用,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拓宽民众的意愿表达渠道;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税乃国家财政收入之源,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满足国家需要为目的,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实现的分配和再分配,一般认为,税收的重要目的是聚财,也可分为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还有其独特的一面,即税收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的物质和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既是一个自产生至今被持续赋予意义的历史产物,也是在继承与嬗变中逐步确立其制度框架与运行规则的社会结果。而且,大学自身所秉持的理念的变化和丰富使大学日益成为一个具备多种维度的社会实体。因此,从多种维度识读大学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大学,把握大学理念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衍变,也可以为当下如何发展大学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而口头文学阶段因缺少实证材料无法进行历史性清理,因此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书面文学阶段。现行文学史均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如果以书面文学主流文体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实现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媒介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些时代虽互有交叉,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体,有特有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有不同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