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应当基于进士的准确人数、每名进士的确切科年与籍贯。江庆柏先生的《清朝进士题名录》为这三个方面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研究发现,清代进士的历史分布呈W型;省际之间的地理分布呈不均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进士在省际之间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5.
清代安徽约20%的县集中了59%的进士人才。进士人才特别发达县增至2县,桐城成为进士人才第一发达县,皖中的桐城和皖南的歙县两县进士占总数的22.8%;其次发达县也增至4县,约占21.1%;一般发达县则为5县,占15.0%。清代皖省进士人才发展迅速,11个县拥有了全省59%的进士,人才集中趋势明显,人才发达地区人才增长加快,欠发达地区增长缓慢,二者间距离拉大,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加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行政区域划分为准,从府(州)、县(厅、州)两个层面对清代河南进士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清代河南进士分布区域广泛,但各府(州)和县(厅、州)之间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省域内进士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的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豫东平原的归德府和淮河沿岸的光州地区,府(州)域内进士数呈现从府(州)治所在地向周边各县(厅、州)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受到清代河南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代府和附郭县具体数量的问题,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因府和附郭县的类型不一,有沿袭明制且无所更张和虽沿袭明制但有所改置的府、附郭县;亦有中途设立或改置的府、附郭县,欲明晰两者的数量,应因时而异。清代进士在省级、府级、县级的分布均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且府与附郭县的改置情况也影响了附郭县进士的分布。一般而言,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较非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多,经改置的附郭县进士分布与改置情况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虹 《教育评论》2007,(6):116-119
清代,河北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幅员辽阔,各地开发早晚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清代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一、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河北作为畿辅重地,其科考备受关注。清朝共取进士26391名,河北为2666名,占10.2%,在全国位居第四名,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山东。河北地域广阔,进士分布极不均衡,清代顺天府录取的进士占河北38.9%。广袤的承德府与宣化府辖区所占比例却很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进士姓氏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为研究对象,对姓氏分布层次、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清朝陕西进士姓氏时空分布规律。这对于充实古代科举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蒋金星 《教育与考试》2011,(2):40-42,68
朝考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制度,也是从新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必由之路。清代一甲进士是否有免于参加朝考的特权,学术界分歧很大。本文利用《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记录一甲进士亲身参加科举考试的硃卷履历,对这个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及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史学界一般认为清代的海运贸易是不足称道的,尤其是内地与东北地区的海运贸易更不会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代中期,不仅沿海商业活动相当活跃,且内地与东北地区的粮食海运贸易尤其发达,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以致破坏了清廷闭关政策的施行,对清代中期社会的稳定和东北边疆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安徽沿淮地区共产生165位进士,是安徽科举格局中的凹地,后期落后局面略有改观。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淮南地区的科举水平明显高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具有层次性特点,与科举发达地区相较,姓氏集聚色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科举家族在该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初步统计,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为,明朝开考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简要介绍清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平定县67人,临猗县64人(猗氏42人,临晋22人),安邑县61人,阳城县42人,翼  相似文献   

17.
清代湖南科举总体水平不高,但科举人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进士的分布很有特色,长沙成为全国科举和人才重镇,这与清代湖湘化的鼎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史稿》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两种书都谈到了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前者较为简要且有缺漏,后者较为详尽。然而,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同治和光绪时期所授职"知县"和"内阁中书"的记载上有不当之处。此外,该书对现任官员考中进士后授职情况的记载也不甚完备。对此,论文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中丰富的进士履历予以一一指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目前学界研究明清进士群体重要的参考书目.因编书条件所限,<索引>中对清代河南籍进士的编录存有一些问题,有籍贯、人名等错误,也有籍贯不详等瑕疵.  相似文献   

20.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清代福建进士中存在一定的误刊,其种类主要有误他省进士为福建进士、误福建进士为他省进士、误为省内他县进士、进士籍贯地名字误、进士籍贯刊载失范以及进士人名漏载等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