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炮拳是大成拳重要打法之一,在大成拳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当中,属稳健而沉实的一种攻击类型。恩师王选杰先生在实战中,对炮拳的运用相对于劈、崩二拳来说较少,但这并不意味对炮拳的轻视。相反,选杰先生非常看重对炮拳的训练,他认为,长于直线发力的练者,应该加强炮拳的训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攻击风格。  相似文献   

2.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8-19
崩拳原为形意拳五行拳法之一。崩拳名称的确定,取其动作有挽弓放箭或飞崩弹丸之意,故作崩拳时,应特别注意需有弹性。大成拳崩拳与形意拳崩拳在练法上稍有区别,形意崩拳为走趟子练习,大成拳则先作定步练习,然后再作活步练习,步法之配合多取三角步加崩拳,此即所谓崩拳单操手。崩拳的动作形态看上去为直线进击,实际上在练用时应略有弧度。如欲更好地掌握崩拳技法与发力,在练单操手之前还应回练浮云桩及崩拳试力。有了桩功与试力的基础锻炼,做单操手时便会十分得劲儿。崩拳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拳法之一。当年,形意门大师郭云深就精通崩拳,素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据老一辈人讲,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老先生亦擅用崩拳,其崩拳作法与郭老稍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崩拳之作法,位置较低,与拳击中之刺拳有些相似。此种作法易于蓄力,且有利于形成争力,故为众多拳家所采用。在实战中,崩拳既可以用于一次打击(即直接打击)亦可以用于二次打击(即间接打击);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其它拳法配合使用。只要用法得当,便可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3.
崩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等拳派的拳术技法之一。由于崩拳发力迅猛,动作隐蔽、直接。主要攻击对手胸腹部位,一般很难防御。十分适于街头巷战。这里介绍的是大成拳的崩拳技法。由于与现代搏击的接触,使得大成拳崩拳技法更适应现代搏击的格斗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大成拳实战当中,就发力部位而言,有掌、拳、指、腕、头、肩、肘、胯、膝、足等处。其中,掌法是重要的练用手法,在大成拳实战中应用非常广泛。基本掌形五指尽力向外伸展,力量撑足(图1),然后稍稍一松(图2),这便是大成拳在练功时及实战中大部分时间内都要保持的掌形。也就是说,运用掌功发力攻击敌方时的一瞬间,全身及手掌骤然一紧,手掌瞬间变为图1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5,(3):56-56
您从事大成拳研究多久了?内家拳皆讲放松,大成拳的放松与其它拳种的放松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6.
拳法在大成拳实战当中,是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练用手法。大成拳的基本拳形有三种:一为空拳(又称空心拳),二为实拳(又称实心拳),三为紧捻密持拳。空拳虽握成拳,实际上是五指松开,拳心处是空的,整个拳头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图1);实拳则是五指握实,整个拳头处于一种紧握状态(图2);紧捻密持拳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李康  李剑 《武当》2003,(12):57-58
王选杰先生,当代大成拳名家,武功卓著,多次击败国内外武林高手,是以实战称誉武坛的大成门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在全面继承王芗斋先生拳学的基础上,将大成拳科学理论与我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相似文献   

8.
形意五行拳是指劈、钻、崩、炮、横五种拳术发力技法。按五行学说冠以劈拳为金,钻拳为水,崩拳为木,炮拳为火,横拳为土。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核心。五种拳术既是招术技法,也是发力方法。下面介绍五行拳在对敌实战时的连环用法。  相似文献   

9.
以技击家而兼理论家,"逝去的武林"应首推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芗翁对中外武技均有深入研究,在借鉴、陶融"它"法方面,他始终恪守着"拳本无法,有法也空",顺人不失己的根本原则来完善发展大成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成拳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中国的实战拳法,这与大成拳门人特有的实战训练是分不开的。本文作者径直落笔在拳击与大成拳的对抗上,不仅具有强烈的主观攻防意图性,还隐约流露出对大成拳发展方向的主张(大成拳有实力和拳击一争高低),既是一种诚实,更是一种勇敢,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忠海 《武当》2011,(10):19-20
形意五行拳是指劈、钻、崩、炮、横五种拳术发力技法。按五行学说冠以劈拳为金,钻拳为水,崩拳为木,炮拳为火,横拳为土。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核心。五种拳术既是招术技法,也是发力方法。下面介绍五行拳在对敌实战时的连环用法。一、甲乙双方对峙(图1)。乙  相似文献   

11.
张瀚川 《精武》2009,(4):8-11
编前语:瀚川幼有才藻,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刀枪剑棍皆已习练并颇负盛名。求学清华后,借大成拳艺来寄托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翩翩青年,乃文乃武,大有其父张树新当年之风采。诚如其授业恩师王玉芳先生称赞的那样:“自少便有拳名,胆力学识逼近前辈,是意拳(大成拳)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好后生。”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武当》2013,(5):44-45
在武者的技击中,双方徒手状况下所使用的武器,是自身的手、臂、肘、肩、头、膝、腿、脚等部位。由于这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先天所形成功能的不同,其打击的效果亦有所不同。以手作为攻击武器的形式通常是拳、掌或勾手。其中,拳在技击中的运用最多,主导作用最显著,几乎在所有的武功中均少不了拳的技法。正因为如此,武术中才有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拳类,诸如少林拳、太极拳、心意拳、南拳等等。在西洋搏击中,有专门以拳法为攻防手段的技法——拳击。从击打的形式而言,散手或拳击中常用的拳法有直拳、摆拳、勾拳等多种;在传统武术中则有炮拳、钻拳、横拳、崩拳、栽拳和劈拳等等。  相似文献   

13.
静磨剑 《中华武术》2000,(11):22-22
内家拳有“五行”之说,尤其形意拳更是对“五行”说推崇备至。一般流行的由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联系到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其实笔者以为这些都牵强附会,毫无拳学意义。如此“五行”说不知毒害了多少形意拳修炼者,他们按五行生克理论来打五行拳,机械呆板,在激烈的实战中往往被打得落花流水。教训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14.
被武术界许多人士称为“实战拳法”的大成拳近来在北京悄然热了起来。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武术家王芗斋先生40年代创于北京的一种拳法。该拳一诞生,就以其具有强烈的技击性震动武林。另外,大成拳还提倡“从养生中求技击,从技击中求养生”,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 就是这样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法,从50年代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受到排斥与压制,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又重新  相似文献   

15.
哈达 《中华武术》2006,(10):29-29
我认为谈大成拳的技击实战方法,就应该围绕大成拳(意拳)的功法,也就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功法展开,而不能够脱离他们而独立练习。这样有可能背离我们练习大成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细说崩与炮     
张世杰  关学智 《精武》2006,(5):36-36
江湖中曾传言,不论把形意五行拳的哪一拳练好,都能纵横天下。这话确有道理。五行拳是形意拳的精华所在,既是基础,又是领悟形意真功的不二法门。五行拳拳式精简,招招实用,用于防身自卫,效莫大焉。五行拳首推劈拳,是基础中的基础。但以威名论,崩拳更撼人心魄,被人誉为形意拳的看家拳法。先有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后有尚云祥崩拳无敌。其实炮拳  相似文献   

17.
王忠海 《武当》2006,(5):20-21
崩拳是大成拳散手中重要技法,其发力如“开弓放箭”般迅猛,出击速度极快,具有打外透内的“穿透力”。崩拳用于街头打斗, 威力十分强大。如果能准确击中对方要害部位,一击便可结束战斗。崩拳的发力特点是出拳不蓄势,直接攻击。这样就可以缩短攻击时间,减少准备动作。用于突袭,可令对方难以防御,容易击中目标。一、敌我双方对峙(图 1)。我左脚快速向前迈进半步,右脚迅速跟进半步,以身带手发力,催动右拳直接击打对方胸口(图 2)。紧接着左手崩拳发力, 猛击对方腹部(图3)。应用要点:1、右手崩  相似文献   

18.
赵祯永  王建民 《精武》2009,(6):30-31
钻拳是大成拳五行拳打法之一。因其运拳为螺旋上行,又如海中巨浪钻向空中,故名钻拳。 钻拳在操练时,两手皆握成空拳,其行拳路线为前手小臂横置向上推撞,后手如钻头一般拧转向上。大成拳要求整体发力,所以做钻拳时,要考察脚下是否先行启动,两手上行时两脚要向下踩蹬,手脚形成二争力。做钻拳时,前手是起辅助作用的,小臂横置向上,一为磕撞对方击来之拳掌,反击其进攻,二为护住头部,加强自己中线的防守。也就是说.做钻拳时,  相似文献   

19.
杨鸿尘先生,号滹沱布衣,当代著名民间实战武术家。杨鸿尘先生曾师从于大成拳(意拳)第二代代表人物赵道新、张恩桐、马骥良先生,成为一代大成拳技击名家。后经比试,杨先生识一代武学巨匠、当代人体技击养生科研学者“卢氏结构”发现者卢仁老先生,成为“卢氏结构”著名学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王芗斋先生创立的大成拳(意拳)以强烈的实战性著称于世。大成拳外形简单,内涵丰富,我们在练功之余,一定要多看王芗斋先生拳论,反复揣摩。在王芗斋拳论中,以《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为其代表作,在该作"论信条与规守"一节中,芗老提到了大成拳五字诀:"......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圆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力感和透电,所学与日深。"下面就本人的练D体会,采阎革谈谈这五字诀。'巨目巨,,即藻酸。四枉、试办、友力寻一"郡一定要恭恭颤抖.知阿拜舍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