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改编后的《琵琶记》在主题思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把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变为全忠全孝,从而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宣扬,把对蔡伯喈个人的道德批判,升华为对封建制度的针砭,扩大了这一故事题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剧作,历代对它的评价颇高,被冠之以"曲祖"之称。在用韵、格律、宫调等音律方面,明清文人学士对《琵琶记》褒贬不一,曲家之间的这种争议影响并推动了明清戏曲理论的发展,《琵琶记》对戏曲音律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明的《琵琶记》是中国古典五大名剧之一,它的产生和流传都有两条线索,即民间和正统,人们一般重视它来源上与史书的关系,注意它在流传上与主流传播途径的关系,而淡化或忽视它的民间来源和民间传播。事实上赵贞女的故事不仅是《琵琶记》的源头,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并保留着民间故事的原型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4.
对《易经》的认识早有概括——人类智慧的智慧,哲学的哲学,经典的经典,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源头活水。但仍有“易本卜筮”、算命风水、封建迷信、晦涩荒昧、摒弃《易经》思维等现实观点。至今,上述观念、认识的不同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混乱,未因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诸多专家、学者呕心沥血而大众更加趋近对《易》的哲学认知和普遍认同,形成主流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5.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根据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改编的一出古典名剧。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评,反响极为强烈。在旧有的评论中,有直接来自宫廷的,也有来自文人名士的,唯有来自民间的评论,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所闻极为寥寥。在能够见到的评论中,褒多於贬,肯定多于否定。最初赏识《琵琶记》的要推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代吕天成的《曲品》赞《琵琶记》为“神品”,说它在戏曲中是独占鳖头的。陈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生产现状可以用"三性统一"这一官方表述的命题来加以概括和分析,其中,"思想性"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艺术性"是经典美学时期的标准,而在中国电影面临重大挑战的今天,对"观赏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真正解决中国电影行业问题的关键,"思想性"和"艺术性"应当被整合在主流电影的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总是能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命意、曲律、语言、结构诸方面探讨了《琵琶记》在戏曲史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支流意识形态。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不管其经济结构多么复杂多样,其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都是一元的,因  相似文献   

9.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在本文中,笔者避开文学经典自身特点,如文学经典的独创性、艺术性、历史性、教育意义等,着重探讨作品的普遍性、国家意识形态的介入与精英筛选等外在因素对文学经典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它的内容、主旨、形式、格律等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琵琶记》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大多评论者指出《琵琶记》的内容是复杂的,有突出的价值、精华,也有明显的不足,甚至糟粕。其实,这是高明《琵琶记》二重内涵的外在体现。该剧内涵二重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角色意识与个人自我感受的矛盾并存;悲喜因子的交融并存;人物定位的褒贬并存。内涵的多重性,正是《琵琶记》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17.
从巴金小说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作品文本的内在质量以及民国时期的主要批评文本来看,巴金的现代文学经典地位主要是通过群选经典—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史定论这样的途径得以确立的,是一种被特定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等非文学因素所建构的,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模糊的"经典",而不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达到了文学经典的水准。期待着相关研究能够回到历史空间,将巴金及其创作置于产生文学文本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不断向前延伸的视野来进行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促使一种或多种具有全新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巴金"出现。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的《大地》自1931年出版迄今已八十余年。国内的赛珍珠研究方兴未艾,对《大地》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鲜有对其经典化问题的关注。本文借助国内外文学经典理论,探讨《大地》在中国文化场域中经典化的可能性以及难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作者认为作为美国畅销书的《大地》,却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可供阐释的广阔空间及艺术风格的独创性等经典性特征。在中国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学院派的持续关注、文学理论与批评观念的变更,都使得《大地》的经典化成为可能。尽管如此,《大地》要成为真正的经典尚需大众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时间的验证;另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把它纳入某种文学传统中去。  相似文献   

19.
《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朱建明、彭飞同志的大作《论〈琵琶记〉非高明作》,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对《琵琶记》的作者以前曾有过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是元末的高明,确实已成定论。朱、彭二同志不为定论所缚,勇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朱、彭二同志认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依据来源于徐子室、钮少雅合编的《南曲九宫正始》。但是,我仔细重阅《九宫正始》之后,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琵琶记》确系高明作。现将鄙见略陈于后,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朱、彭二同志。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改写始终都处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意识形态又包含两个方面: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个体的意识形态.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又体现在政治因素、社会伦理、大众心理、文化成见、审美习惯等许多方面,从个体意识形态和上述几个方面比较和分析<安妮日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阐述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改写的操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