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配价语法理论中的二价动词研究重点包括动词能满足的句式和动词与宾语的关系.网络新词“晒”虽然语义方面的义素增加,但仍为二价动作动词,有“S+V+O、S+把+O+V、O+被+S+V、0+由+s+V或由+S+V+O”几种句式表现形式,它组成的动宾结构特点也符合二价动作动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明了《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含词项)配价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并把《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分为一价单向动词、二价单向动词、二价双向动词、准二价准双向动词、三价双向动词、三价三向动词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语义配价原理和"ICM"理论~①,通过对《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进行语义分类、句法表现分类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二价动词,符合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N_1+V+N_2"。  相似文献   

4.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得出"V+N1+的+N2"格式短语发生歧义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V为二价动词;2.N1可以做V的受事,N1可以领有N2,N1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但不能是二价名词;3.N2既可以为V的受事,又可以为V的施事,N2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N2为二价名词时,N1必须能做N2的降级主语。  相似文献   

5.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考察留学生对S+V+给+O1+O2和S+给+O1+V+O2这两种句式(分别记为S1和S2)的使用情况,前者例如“我寄给他一张照片”,后者例如“我给他寄了一张照片”。统计出这两种句式使用的正确率。本文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种句式存在的若干种错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留学生在这两种“给”字句的使用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两种句式混用:(2)“给”容易跟其他介词混用;(3)“给”容易跟动词“让”、“使”混用;(4)句子缺少主要动词,误将“给”作为双宾动词使用。本文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种句式存在的若干种错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给”字句的教学提出若干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8.
S+V+O直+O问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O(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O(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动词的词汇意义入手,从词汇语义和句法形式两方面对二价目的动词进行了界定,给出了二价目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对目的动词作了句法和语义分类;然后本文考察了二价目的动词的句法选择,着重描述了二价目的动词对句式、时态、句法结构的选择,讨论了二价目的动词对配价成分的语义角色的指派,给出其语义配置式;最后对动词的核心格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A+V+O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应该孤立地就A+V+O的结构论A十V+O结构,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句子里来考察。对状语性质的认识,是正确分析A+V+0结构层次的关键。状语是修饰、限制述语及其连带成分宾语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A+V+O结构层次作A+(V+O)切分。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即助动词作状语,单音节词在单音节动词前作状语(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作状语和单音节形容词作述语者除外),动词述语与宾语之间有逗号或冒号隔开时,A+V+O结构层次才作(A+V)+O切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从语法分布角度,分别对此类句式中的NP结构(一般是人称代词或其他名词结构)、动词进行分析。重点是可进入此句式的动词类型考察,在论述句式中的NP结构与动词类型的同时,探讨了此类句式所表示的特殊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相似文献   

14.
《庄子》形容词兼语句共有36句,分为五种句型,其最基本的句型结构模式是:S+PV1+OS+PA2。其余的各种句型可以看作是它的变体。此外,兼语句有时还和连谓结构组成多重复杂的谓语句,其结构模式有两种:S+PV1+(OS)+PA1+“而”+(Adv+)PA2/PV2PV(+O);S+PA1+O+PV2+(OS)+Adv+PV2+O。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中动词作定语的有关用例,归纳为三种结构形式:V+N;V+之+N;V+的+N.其中,“V+的+N”所占比例最大.从语义语法特点来看,V以行为动词为主,N以表人或物的名词为主.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以多音节为主,单音节动词只在“V+N”结构中有少数分布.从句法角度分析,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充当宾语、主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通过对述结式在把字句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变换合理性的分析和各自独特的表达功能的描写,揭示了必须结合结构义和句式义来把握组配成分对于句子生成的限制,从而概括总结述结式进入句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成分上看,《庄子》形容词连谓句有四种类型,即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其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分别是:1.S+(Adv+)PA(+O)+"而"/"以"+(Adv+)PA(+O)(+C),2.S(+Adv)+PA(+O)+("而")+(Adv+)PV(+O/+C),3.S+(Adv+)PV(+O/C)+("而"/"而后"/"以")(Adv+)PA(+O/C)4、(S大)(+Adv)+S小+(+Adv)PA/PV。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义语法的理论方法,秉承句法位置对短语分布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探讨状位对述宾短语的选择限制,本文研究述宾短语VP1+O[n/v/a]在句法结构“S+VP1+O[n/v/a]+”中作状语所需的句法语义允准条件。文章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述宾短语作状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判定述宾短语作状语的三种方法:基于O的直接判定法、基于VP1的直接判定法和句式分解优选判定法;其次,考察了述宾短语作状语时述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韵律组合特征.阐明了状位述宾短语的四种分类方法:归纳事实、述宾双向选择、交集合一运算和概念词性参照;最后,文章把状位述宾短语分为感性类、知性类和意志类三大类,每类又分别包含四个小类共十二小类的语义类型,得出的类别可为自然语言处理构建状位的短语语义模型提供参考,还能为对外汉语教学讲授并操练复杂的句型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