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有好几处写了扬科的眼睛,“眼睛”描写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窥视出扬科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第一小节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从“闪闪发光的眼睛”上可以看出扬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十分突出。教学中认真分析课文描写“眼睛”的作用,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接受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较大的帮助。一、描“眼睛”写事情本文易读好懂,它与作者描写“眼睛”是分不开的。课文一开头就写扬科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说明他聪明活泼。扬科喜爱音乐,渴望能有一把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小提琴,他“出神”地听周围的一切响声,“眼巴巴地”望着地主食具间墙上的那把小提琴,地主走狗毒打他时。他“睁着”和“瞪着”眼睛,任人宰割,含冤挨打。最后在惊恐和悲愤中寂然死去——“眼睛睁着,眼珠已经不再动了”。全文对  相似文献   

3.
眼案例演上午教学公开课《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下午我带着成功喜悦的心情,准备把第三课时上完,做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扫尾工作。我在指导学生了解“扬科因太爱音乐而遭毒打致死”的有关内容,激起学生对扬科的同情之后,提了一个问题:“若扬科还活着,将来他可能会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音未落,有位男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我为他能有如此快捷的反应感到高兴。他说:“我认为扬科是不会活着的,即使这次不遭毒打,他迟早还是会丧命的。”我意识到这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在思考问题,正是引发…  相似文献   

4.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波兰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也是善于刻划“眼睛”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细节的,他写的《小音乐家扬科》(第十一册)一文,就有四处对扬科眼睛传神的刻划:文章开头写扬科“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然后写扬科因为偷  相似文献   

6.
音乐迷扬科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 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长得很瘦小,很羸弱,他的头发是淡 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灰色的,遮住了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 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在歌 扬科的母亲是个贫穷的短工。扬  相似文献   

7.
《养花》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色。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内容,学习写作知识呢?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抓“乐趣”——明中心课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解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借助教材的特点,安排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上得到训练呢?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我作了一点尝试。 1.让学生听一听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写从前波兰有个叫扬科的孩子,长得非常可爱,他和妈妈过着穷困的生活。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指名朗读这两段文字,让其他学生听一听,然后说说扬科的外貌和家境。学生边听边想,脑子里会产生这样  相似文献   

9.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分几步来实施教学。回忆《小音乐家扬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11.
“读写例话”是关于读、写知识及其方法的概括和提炼,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理论教材。如何上好“读写例话”?我的教学体会是: 联系——拓宽教学思路。不是教这篇“读写例话”,就只在这篇中打转;教那篇,就只在那篇中打转。而是做到三个挂钩:一是与除“例文”外的有关课文挂钩;二是与前面已经学过的相关的“读写例话”挂钩;三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挂钩。第一个挂钩,是考虑“例文”的丰富性;第二个挂钩,是考虑知识的连贯性;第三个挂钩,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如教学《分辨事物和联想》(五年制第七册第七单元),除结合例文《小音乐家扬科》外,还结合  相似文献   

12.
“探究建构教学法”是我校重点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运用“问题、合作、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个体或群体自身的问题解决为教学主线,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在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用树皮做的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死不瞑目?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在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当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互相讨论,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感悟作者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分几步来实施教学。回忆《小音乐家扬科》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良多。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教育学生学习三轮车工人急人所急、助人为乐、不计报酬的优秀品质。 (说明: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大纲”,更要抓住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兼顾全学期的安排。千万不能按“参考资料”机械行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歌颂人物好思想、好品质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也正是学生写作中的弱点。为此,确定了以上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交待学习目的。提问:这篇课文的类型是什么?学习这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中心。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大家思考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写他的什么事?作者要歌颂什么?  相似文献   

15.
学《小音乐家扬科》(部编六年制十一册)最后一自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睛床已经不再动了’这一句中的‘再’写了别字,应该是‘在’”。是“再”还是“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我启发学生先想想“再”和“在”在这句话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分析后回答:“在”是“正在”  相似文献   

16.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17.
《鲸》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结合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以及这篇课文的实际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要求,我在教学时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的内容是围绕本单元“注意积累材料”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写他在西湖玉泉公园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  相似文献   

19.
《雪猴》是一篇阅读课文,安排在“九义”教材的第九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运用,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二是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弄清作者是抓住雪猴的哪些特点来写,以及怎样通  相似文献   

20.
“上一节课,我们对《桃花源记》的字词进行了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内容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上课一开始,我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和谐的主题。”此语一出,令我猝不及防,我试着问了一句“:何以见得?”“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百姓的和谐。”“具体说说。”我鼓励他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你看,桃花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