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3):40-45
编辑大朋友说:本刊从上期起开辟"《论语》讲堂"栏目,连载《孔子与现代人生》讲稿。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已刊登的部分是简介孔子生平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以"孝悌之道"为第一个专题,讲了两则。本期刊发接续的3则。  相似文献   

2.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4):38-43
编辑大朋友说:本期续登孔子"孝悌之道"专题的后两则。下期起刊登"为人之道"专题,请同学们注意阅读。问候父母,尽孝心出门在外的人,如何孝敬父母,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  相似文献   

3.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4.
从本期起,讲孔子的交友之道。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孔子的交友之道,是这个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并非孔子不言道。孔子对"道"的叙述集中于人伦日用之道,是落实于实践操作层面的"道"。无论进则以政治为业,抑或退则以学术为业,孔子之"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对于信念伦理,体现在信念伦理之"直";对于责任伦理,体现在责任伦理之"忠恕"。  相似文献   

6.
"道"历来在中国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却很少讨论孔子之"道"及《论语》中的"道",甚至常常将孔子常言之"道"粗浅地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技艺之道。主要阐述"道"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道"如何上下贯通孔子学说之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2010,(5):22-23
语言之道三:忌言 前面,我们讲了孔子的“慎言”及对“慎言”提出的三项原则。孔子在生活中也有些“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孝、宽、惠等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为官者的人格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行政人格塑造的角度凝练出"仁"、"忠恕"两个范畴,"仁"的思想有利于官员抵御社会上种种"不仁"的现象,从"忠恕之道"中官员可以学习到责任以及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0.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贵英  姚丹 《陕西教育》2009,(2):72-72,74
晏子和孔子都对“和”与“同”进行过论述,孔子承袭了晏子的“和同之辩”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处世主张。晏子是用以讲君臣之道,而孔子则是确立了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其实晏子的“和同之辩”已经包括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孔子只是采取运用了晏子的观点,将其发扬光大之,并在目的和侧重点上与之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于"学而实习之"一段,从古到今的大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解释竟很少有重样的,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并且固定下来的译文.当一位学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译文之后总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反映出对这段话的解释确实存在着问题. 笔者认为,本段话中心仍是讲道德修养.具体而言,首句讲孔子学而不厌,以教为乐;次句讲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最后一句讲孔子忠恕、爱人之道,其目的在于宣扬孔子的师德.《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以及弟子间的对话和言论汇编,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孔子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一位道德崇高的长者,因此将彰显师德的段落放在篇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弟子们尊师重道的体现.综合以上各段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而时习之"段是孔子对提问者某个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孔子自身独有而非普遍存在的,提问者问的问题中心明确,孔子回答的中心也很清晰,是对孔子师德的赞颂.  相似文献   

14.
<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章之一,却也常常因为其强烈的哲学意味,而在古今众多注本中聚讼纷纷.本文立足于借助<孟子>文本的内证和对孟子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动心"、"志"与"气"这几个关键概念的辨析来提出对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解释.同时,还比较了<知言养气章>中所提出的三种"不动心之道"的异同,从而来突出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特征.最后,进一步考察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孔子和告子学说的关系,并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中"质"的一面,告子则发展了孔子学说中"文"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是通往"仁"之桥梁.本文仅就孔子的"忠恕"思想作一探讨,旨在批判继承孔子"忠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以丰富当前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孔子言论集的《论语》一书,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孔子的好学、勤学形象,而且提供了他关于学习的一些思想。分析这些学习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学习认识,提高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一、学以致道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这里,《论语》以子夏之口道出了孔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道"。孔子所谓的"道"指的是仁,对内以君子甚至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修身,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对外"推己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7.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大成于道,小成于术。""道"是指宏观、全局、战略,"术"是指微观、局部、战术。当前时政专题复习往往重于"术",即重视解题方法、备考技巧之指导,而忽视探究备考规律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政复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时政专题复习备考策略应该从"道"与"术"两方面展开,实现二者统一,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20.
第三讲 宽恕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问他的另一位学生,老师学问之道的精粹在哪里?那位学生想了一想,说:“夫子(先生)之道,忠恕而已。”意思是说,先生的学问,可以用“忠”和“恕”二字来概括。这是完全正确的。孔子在个人对国家关系上,强调了一个忠字,要求人们对国家忠心耿耿,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力主宽恕,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尽量能谅解别人,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协调相处,孔子的那一套,被称为“恕道”。其实,不只孔子,也不只孔子所代表的那一个儒家学派,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也是奉行宽恕之道的。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