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3.
能够根据语境辩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 【考点说明】该考点讲的是理解和运用词语。理解要根据语境,就是说要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对词语作动态的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点对考生的具体要求是: 1.辨析词语中汉字的读音。不少汉字是多音字,(如“行”、“长”、“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是唯一的。 2.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词语除了一词多义之外,还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别,有时还有特定的修辞义,只有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解释。 3.选用词语要准确。主要是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別,如语义的轻重、语气的强弱,准确地传情达意。 4.要准确地把握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 5.要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褒贬、庄  相似文献   

4.
语义和语感是体现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最基本的要素。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前者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某种联系,而并不一致的。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对词、句、段含义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全文从整体上认识,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把握准具体的语境,懂得语境对  相似文献   

5.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6.
随文识字,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重将生字的识记书写、词语的理解运用、课文的感悟体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7.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8.
精读与略读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08,(2):18-18,22
阅读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意,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还有深层之意。至于言不尽意,则又有言外之意。文章中语句的关联,又处于一定的层次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一种程序上的由小而大.也可谓逐级扩大。清代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将文章结构分为界限、段落与节次。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10.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有一试题,要学生指出“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一夜的工作》)句中“浏览”一词的意思。竟然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回答“认真地看”、“仔细地看”。这就暴露出“词不离句”教学导致学生对词义认识囫囵吞枣的毛病。“词不离句”作为一种联系语境认识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高考辨析词义的题目频频出现,词语的辨析和使用成了必考项目之一。其主要题型有:辨析选用近义词语(包括近又成语);辨别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正误;辨析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又。这类题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考生感到棘手,有必要在备考阶段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C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分析词语也如此,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这是总的原则。具体说来,又有以下一些方法。(-)分析语素法。即从分析语素(也称“词素”)的细微差别入手进而区分整个词语的意义。冽(…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要顺利地读懂文章,必须真正透彻地理解词语。下面我们就告诉大家几个妙招,帮助大家顺利地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我们首先可以用文中的原句,理解词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些  相似文献   

15.
袁允娟 《广西教育》2011,(19):51-51
目前,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导致了词语教学的低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性化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语,包括近义实词和近义虚词的辨析选用。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词义,结合实际语境,再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即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就能选出那个使句意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的选项。  相似文献   

17.
或是习惯了遵从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范式的缘故,每次在学生汇报字词预学的环节时,我都是只对词语的是否“读正确”做检查,而涉及词语的理解和朗读品味。便全是放在了课文的理解中顺势而行。想想。  相似文献   

18.
“定位选句”是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题型,需要考生有良好的语感和准确辨析语境的能力。要正确解答这种试题,首先,必须贯彻“句不离段”的原则,弄清文意;然后再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已经成为中考试卷中的常见题型。一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失分率比较高。其实,解这类题也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的。下面作些介绍。一、紧扣语境所谓“语境”,亦即语言运用的环境。通常所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强调要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中加以理解。同样的道理,古代诗歌的鉴赏过程也应紧扣所在的具体语境进行,这个“语境”甚至包括诗歌标题、诗下注释和备选题肢等。(一)利用诗题的暗示作用例1(2002年盐城市中考卷)下面对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不当的一项是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