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天上午,要去听小班周老师的课,所以,今天我事先看了她的活动方案。其中一个活动内容是“贴五官”。目标是让幼儿熟悉五官,进一步了解五官的名称和位置。活动流程为:第一环节出示苹果,引出课题,给苹果娃娃贴上眼睛、鼻子、嘴巴;第二环节为教师示范贴五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看书看名,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那样引人注目,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会为青年男女平添几分潇洒;有一个恰当形象的标题,文章就犹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活灵活气。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题目都是取得很好的,如《大自然的语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发笑。文章千古事,从来都是妙笔生花,妙手著文章,哪有用眼写文章的道理?其实,在这里我所说的用眼写文章,并不是说用眼睛来写,而是充分发挥“眼睛”的作用,用眼这个“心灵的窗口”去观察客观事物,感受现实生活,以便做到“眼里有”、“心里有”,最终达到“笔下有”的目的。一、用眼来观察事物。文章要言之有物。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作  相似文献   

4.
写作学本体是写作学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近几年,有些人“迷失”了本体——或把它“术化”,或把它“玄化”,写作学出现了“危机”;正本清源已刻不容缓。而写作学本体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作者论、制作论和文章论。  相似文献   

5.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宗白华所说“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它,却不能动摇它.”对于语文教学文本亦是如此,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作者的美的感受,它们或是大自然给予的强烈震撼,或是人性闪光点的呈现,或是人生哲学的洞察.但读文章的功利之心常使这种美感冲淡,只注重文中的语言知识,没法深刻感受作者的特有心境.所以,教师要扬起美学风帆,“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才能使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6.
【能力定位】从“说明介绍”的对象看 ,“说明”与“介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物的推介靠的是介绍 ,而事理的解说用的是说明 ,但从“说明介绍”的目的看 ,“说明”与“介绍”其实是一回事 ,它们都是说明文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用这种表达方式 ,能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操作做出清晰、客观、科学的说明。通过说明介绍 ,读者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说明介绍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要点阐释】首先必须了解说明介绍的基本特点(一)说明性。说明文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荷兰猪     
奶奶家养着两头非常可爱的荷兰猪。它们一个叫阿棕,一个叫小白。阿棕呈白、棕两色,因为棕色较多所以叫阿棕。它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总之它的五官不管哪里都是大的;小白全身都是白色,五官小小  相似文献   

8.
谈“说明”     
“说明”,是写作学的术语,它代表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些学者并不承认,电大的写作教材《基础写作学》就否定了“说明”。这本书认为:“‘说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宽泛,……和‘叙述’实在很难区别。”因此,作者把“说明”从表达方式中删去。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 look,see,watch,eye,gaze,gape,gtare,glar e,peep,seam,glance,squint,observe 等动词都表示用眼睛看的意思,但“看”的含义各不相同。Look“看”、“注视”。指有意识地,主动地“看”,但是否看见,并不一定。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进而有感而发实现自由表达。【导写过程】一、观察知美将全班同学带到教室外,观察体育馆前的一排小叶榕。请学生用生物学的知识介绍一下这种树。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总结并引导:这样用生物学的知识介绍多单调啊!今天,我们要仔细地观察一下这种树,还要欣赏它,让它鲜活起来,让它美起来,这叫“观察知美”。请学生观察思考后扩写句子:这是一棵树。小结:我们观察事物首先是用眼睛。用眼睛看,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刚才我们的扩写内容不少都是视觉印象。除了可以用…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文学的观察与科学的观察就产生了不同的特点。文学的观察除了要用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用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腈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  相似文献   

12.
一、观察与阅历对写作的意义观察与阅历,是指作者写作的信息依据与经验基础。它是写作活动的基础环节,因而是写作学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表现。它要求作者把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作为对象来把握,并通过文字处理呈现为文章。传达到读者那里。在这过程中,观察与阅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起点与动因。对作者来说,它是决定其写作活动成败高低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并非充分条件。文艺写作界常说,一个作者及其作品“有生活”“没有生活”。科学写作界常说一部著述一篇论文“有依据”“没有依据”,这些都是人们对观察与阅历作出强调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13.
要当好一名校长,愚以为必须做到“五官端正”。所谓“五官端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是指眼正、耳正、鼻正、嘴正、身正。  相似文献   

14.
在文章学学科体系的讨论中,人们经常提到写作学。不少人把文章学和写作学等同起来,也有的说“文章学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笔者认为文章学和写作学都是刚刚兴起的新学科,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探讨,现就二者的关系以及所涉及的其它一些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表示和“看”相关的动词有许多,其含义十分丰富;有的动词表示“看”的状态,如:stare,glare,observe等等;有的动词表示“看”的结果,如:findout,see,等等。尤其描写用眼睛“看”的动词很生动形象,如:盯着看,凝视,偷看等等。动词“看”还有表达观察和发现之意。另外“看”作为汉语中的多音字,其词意以及和“看”字本身连用的短语就更为丰富了。掌握好他们相对应的意思,对文章理解和表达以及对话、交流都很有帮助。下面就归纳、介绍一些与“看”相关的动词和短语。相关的动词和短语。1.照看:lookafter,takecareof,…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不知什么原因,小主人西西的五官吵了一整夜的架。它们为什么要争吵呢?我还是从头说起吧。本来,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还有大脑都要休息了,但不知是西西的哪个部位小声嘀咕了一句:“那些五官有什么本领,它们会像我一样灵活地活动吗?没用的东西!”这句话可激怒了五官们,但它们却没有查找是谁说的话,而是比起了谁的本事最大。眼睛向四周环视了一下,瞪大眼珠说了第一句:“我认为我是最厉害的。因为大千世界,花花绿绿,都是通过我才看到的。”“你的意思是,除了你有功劳,别人就没功劳吗?”耳朵听了眼睛的话十分生气,“我告…  相似文献   

18.
快乐的五官适合年龄:2岁~2岁半游戏目的:使宝宝能准确地说出五官的名称,并能指出自己五官的位置。准备: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游戏玩法:妈妈用彩笔在纸上画一个娃娃脸的轮廓,单独画出五官,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然后让宝宝说说脸上都有什么,并拿出剪好的五官让他贴到娃娃脸的相应位置上。贴好后,妈妈对他说:“鼻子鼻子在哪里?请你把它指出来。”宝宝说“:鼻子鼻子在这里,我来把它指出来。”说的同时,宝宝用手去指自己的鼻子。接下来,妈妈再用同样的方法让他指出自己的眼睛、嘴、耳朵、眉毛。听我说一说适合年龄:2岁半~3岁游戏目的:使宝宝…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look,gaze,glance,glare,glimnse,peer,peer,see,stare,watch都表示用眼睛看,但有不同的用法。这里,笔者拟作以一下尝试性辨析,以就教于同仁。look,gaze,glance,glare,glimpse,peep,peer,see,stare都指眼睛转向某物努力地看,或是用眼睛传递某种特殊的含义或感情。Look是一个常见的用词,它不仅含有“直接用眼睛看”的意思,而且含有集中注意力,有意地看的意思。例:Welookathimrunninsaway.我们看看他跑开了。Theywerelookingoutofthewindows.他们正向窗外看。它也可以指一个人以传递某种特殊感觉的方式去…  相似文献   

20.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二者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或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