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张爱华 《农村教育》2007,(11):59-60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强调了健康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大量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情感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尝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相似文献   

2.
张斌 《新课程研究》2007,(9):26-26,21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心理因素和思维因素相辅相成,发展思维,拓展智力,没有情感的参与,效果会不太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上。"由此可见,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需要密切相联的。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性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是基础因素。情感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包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基础的。可以说,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能满足个人需要则心情舒畅(肯定),否则会消极不悦(否定)、情绪低落。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过程,情感总是伴随着学生的认识,或者推动认识过程的发展,或者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相似文献   

6.
李玲 《考试周刊》2011,(26):51-52
伟大的思想家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成金 《新疆教育》2012,(11):123-12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能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以态度体验的形式表现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主要取决于这一活动能否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的情感受着具体事物的支配:解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学习中得到自我表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同伴的赞赏,都能成为他们对需要的满足而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然而,小学生尚未成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还缺乏深刻认识,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时,他们就会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这种消极情感如被反复体验,就会发展为对数学学习的否定性态度,如害怕、厌倦,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兴趣?湖南师大周庆元教授对此作了科学的界定: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语文学习兴趣则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这是个体意识倾向性,属个体心理范畴。同时,它与心理过程中的情感过程相关,是带有情感的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愉快的情感。作为人的心理过程之一的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深浅、好恶直接影响到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这种体验愈深,想认识事物的倾向性愈强烈,学习的兴趣也就愈浓。列宁说过:“没  相似文献   

10.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在认识事物的同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态度。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尊敬、自豪等态度,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丰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情感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有意传授的知识,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其中包括情感的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时,就会开始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就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英语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才能准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思想感情.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以态度体验的形式表现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主要取决于这一活动能否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小学生涉世尚浅,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的情感受着具体事物的支配:解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学习中得到自我表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同伴的赞赏,都能成为他们对需要的满足而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然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还缺乏深刻认识,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时,他们就会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这种消极情感如被反复体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幼儿情感教育的认识1.幼儿情感教育的含义关于情感,教育学界主要采用心理学对于情绪情感的描述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范围,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过程。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及一系列的态度体验,形成人的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和意志品质等。这些虽然主要是情感的结果,但是也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课程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教学中,如果不以情为先导,没有情感血液的流动,就会显示得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感触的迟钝。  相似文献   

16.
<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表现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赞赏等内心体验;反之,就表现否定的态度,产生憎恨、不满等内心体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动力和进攻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在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当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持肯定态度时.他就会感到愉快、满意和热爱等,持否定态度时,就会感到厌烦、愤怒和憎恨等。心里学研究表明,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客体属性有关,人的主观情感是可以适时调整的。本所论说的情感分配是指情感主体由于其社会性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情感投射的差异现象.如当客体满足了情感主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时.主体就会对它投射贬斥、厌恶和冷落等情感。  相似文献   

18.
车俊伟 《课外阅读》2010,(12):102-102
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喜、怒、哀、乐,易随情境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电化教育的情感效应王富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的反映,随之也就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进行反映,因而也就产生了对各种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效应。这种情感效应是人在认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农村中学普通存在学生厌学问题,而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学生厌学,就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的厌烦情绪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跟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心理需要直接决定着情感发展,而情感则是需要的内涵动力。符合需要则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推动认识的前进,从而形成愈强烈更高层次的需要。否则,就会产生否定情感障碍认识,抑制情感。如果学习生活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兴趣、精神等需要,或者学生的求知、创造欲望与学校学习不吻合时,便会出现学习和需要之间的平衡危机,若处理不当,就不能较好地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减弱,造成学习意志和信念损伤,从而产生厌学的情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流生。 为了摸清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况及心理成因,寻找对策,笔者对云和县M中学初中三届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被调查学生526人,其中初一186人,初二172人,初三168人。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