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林育南深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恽代英的指导下,于1919年3月创办了《新声》半月刊。这是"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亦是全国响应北大新思潮的先驱者"。①正是从创办《新声》的实践中,林育南广泛阅读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新思潮的书籍,通过反复实践与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2007,(12):52
恽代英(1895-1931),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918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恽代英立即发动武汉学生积极响应,组织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次年创办利群书社,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  相似文献   

3.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家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豪迈诗篇。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学习。这一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恽代英受它影响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后来成为武汉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而著称。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而且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整个青年一代。陈独秀在五四前后的影响,同他创办、编辑刊物,利用刊物介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是分不开的。早在1904年(清光绪30年),他创办、编辑了《安徽俗话报》,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等。这些编辑、出版活动,不仅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他在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08,(7):3-3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创办初期,以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后成为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3):99-100
<正>李求实(笔名李伟森)是建党初期中国共青团团刊、中国共产党党报的编辑和撰稿人,杰出的革命运动领袖。1903年,他出生于武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少时跟随父亲读书,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五四"运动时期,他参加学生示威游行,参与过利群书社活动;他追随恽代英从事工人运动宣传组织工作,在恽代英支持下组织了"觉社"、"互治学会"、"爱智社"等团体,在农村进行过社会改革的试验。结合组织学生运动的实践经验,李求实通过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8.
黄绿蓝 《青年记者》2017,(23):126-127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于1919年8月30日停刊.《每周评论》的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和高一涵等,与《新青年》是同入主持,亦可视为《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起到陶熔鼓铸的作用,成为五四时期传播启蒙思想、启迪民智、动员中国人民改造旧社会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9.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0.
王谦 《湖北档案》2004,(1):92-92
1987年,武汉市博物馆入藏了一本利群书社出版的《互助》月刊第一期。此书系铅印本,白色封面,共105页,32开本,上面刊登了恽代英写的《未来之梦》和《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两篇章以及互助社等进步社团成员之间的通信。目前仅发现南京有一本相同的《互助》月刊,实属难得的革命物。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武汉市博物馆入藏了一本利群书社出版的《互助》月刊第一期。此书系铅印本,白色封面,共105页,32开本,上面刊登了恽代英写的《未来之梦》和《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两篇文章以及互助社等进步社团成员之间的通信。目前仅发现南京有一本相同的《互助》月刊,实属难得的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12.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前,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新青年》《甲寅》《星期日》等期刊为主阵地,对袁世凯、康有为等人尊孔崇儒的复古活动发起猛烈抨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时期批孔反儒的重要刊物为视点,重新审视“非圣排孔”的思想观念与历史轨迹,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和亲切关怀革命的出版发行工作,早在一九二○年八月就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这个书社是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目的的书报发行机关,从创办那天起到一九二七年七月被反动派封闭之日止,一直坚持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发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广泛地传播了马列主义,推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建党和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化书社诞生于“五四”运动以后。那时,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的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在全国普遍展开,湖南的革命青年和一般进步分子,都渴望获得新  相似文献   

15.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6.
小资料     
我堂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新青年》;《新青年》是我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报。自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新青年》就成为该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主编为陈独秀。 《向导》:我党公开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向导》周刊。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主编为蔡和森。 《热血日报》。我党最早创办的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是我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主编为瞿秋白。 《妇女声》:我党最早创办的妇女刊物是《妇女志》。1921年12月13日创刊于上海。该刊是中国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出版工作。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就有恢复《共产党月刊》、《新青年杂志》和创办人民出版社等内容。早在建党活动一开始,共产主义先驱者就积极开展出版活动,陈独秀不仅主编《新青年》,还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杂志,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以及广州、上海、武汉创办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和长江书店等出版机构,都是党早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的许多领导人,不是直接指导过出版工作,就是亲自领导过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亲自题词,要求“认…  相似文献   

18.
“编辑”和“发行”是杂志赖以运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近代报纸杂志的主要分工模式。《新青年》的编辑和发行机制不仅推动了“启蒙”与“生意”的相互成就,同时也在运作转换中见证了这份刊物的人员流变和成长历程。《新青年》在创刊之初就奠定了编辑和发行的“两分”机制,这个“两分”是双方的相对独立、相克相生,更是主客间角色的吊诡乃至错位。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的编辑与发行也在“空间分离”而又“遥相呼应”的状态下成长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新青年社”成立后,《新青年》编辑和发行收归一体,这就为《新青年》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郑会艳 《大观周刊》2012,(51):449-450
文化书社是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图书发行机构。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只为改造中国和世界,传播新文化的一个事业组织。由于资金缺乏,书社以独有的集资方式向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号召,书社以集资合股经营的方式开办起来。文化书社因其宗旨和经营目的,在湖南省开办了九个分社,并在长沙一些学校设立贩卖部,建立起进步书刊销售渠道。为业务的顺利开展,文化书社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广告投放宣传等方法,显示了其比较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月刊,自第二卷起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舆论中心,《新青年》非常关注妇女解放问题,把妇女解放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相提并论,猛烈批判压迫妇女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先后探讨了女子教育、女子经济独立、婚姻与家庭、女子参政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