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就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是养成锻炼行为习惯的基础,教师是系统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必要的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是养成锻炼行为习惯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课题,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中之重.社会上各类不良思想从多种渠道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严重失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提出了制定高职院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方案的建议,进而使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系统性教育和培养,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就未来.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影响其健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天津市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430名,问卷内容设计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4大项32小项,对其健康的影响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学生使用电子计算机对健康的影响;学生体质状况不可忽视,以及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生产守则是跨国公司制定的具有一定自我约束力的内部行为规范。跨国公司主动实施生产守则,约束自己及其制造商品的行为,限制对劳工的过度剥削,这样做并没有改变它的获利目标,只是改变了利益最大化的位次,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视域强调熟悉性、重复性、经验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群体,在年龄段、空间阶段的变化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特征,生理上已基本成熟,心智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完善的关键期,生活环境则处于转换适应期。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各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的存在以及高校中价值观教育的相对薄弱等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阻碍,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注重人文关怀则成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西两所重点大学16338名大学生体质状况调研和体育与健康知识问卷,对两所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应积极对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探索、制定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及目标,构建"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成教大学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养成良好的网络信息行为习惯,用好信息工具与网络资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胜算,不恰当的网络信息使用习惯和薄弱的网络信息技能可能导致成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失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北京某高校成教大学生当前网络信息行为特征、能力水平等,为更好解决成教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成教大学生信息教育,更好开展网络信息环境下成人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强化教育十分必要,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和固定的行为习惯,实现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的强化教育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探索、总结强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形成完善的、严谨的强化教育机制和强化教育体系,覆盖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英语学习行为习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发生严重脱节,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表现的优劣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鉴于此,对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英语学习行为的优化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优化过程中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考虑到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便有效推进优化工作,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智能手机运动软件的使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以387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APP使用组240人,APP干预组147人,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APP使用组和APP干预组实验前后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均显示:使用智能手机运动软件能显著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态度”、“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态度变量和“行为习惯”,而且,这些态度变量与行为习惯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能相互促进,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解释锻炼行为的有效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主观标准”变量与“行为习惯”仅具有微弱相关性,说明该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具有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大学生体育行为促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大学生受益一生。文章在阐释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为提高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建议相关工作应注重与日常管理、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人文教育、环境建设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北高校大学生的健身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湖北高校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占学生总数的49.1%,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占学生总数的50.9%。其中,男生有体育锻炼习惯人数远远高于女生;2)对健身的兴趣、意志品质、设施器材因素、健身的情感体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健身的认识、各种体育竞赛影响、专人的指导和带领、是影响男、女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3)影响男、女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除以上共同因素外。有无特长项目和人的惰性两因素对男大学生影响较大;而自身的需求和天气环境两因素对女大学生影响较大;4)场地器材设施因素,即场地器材匮乏一直是制约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建议: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场馆建设,改善健身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始终将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重视传媒宣传作用,引导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试析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戏曲资源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综合艺术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戏曲节奏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节奏的养成以及戏曲虚实相生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务实与务虚"等三个方面,重点探讨戏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力图进一步丰富完善当下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新的办学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后发优势,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明确生态校园的标准体系,科学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构建起独立学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锻炼行为习惯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与测试。结果显示:良好锻炼行为习惯与男生的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肌耐力、下肢柔韧性,女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和肌耐力呈显著正向关系;而男生的前臂力量、速度,女生的前臂力量、腰腹力量、下肢柔韧性受个体生长差异、性别特征及运动选项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差异不明显。可见,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有益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削弱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冲击着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针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违规倾向问题同大学生的违规现象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为了能预防大学生的违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对大学生的违规倾向及违规的成因进行彻底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影响蒙古族大学生健康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无规律的生活习惯,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等方面。应切实加强蒙古族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寝室是大学生最基本、最稳定的学习生活场所。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稳定的、持续的影响。通过对地方本科学校寝室文化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贵州省地方本科学校大学生的寝室生活状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寝室管理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人类内在精神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体,深入影响到人类的处事行为和处世态度。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大学生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解读,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