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后项动词之间的组配趋向性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对特定的考察对象前项动词"思う/考える"所接后项动词之间的组配合格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自不能任意互换的理据在语义特征缠绕机制上得到了合适的理据性分析,但是作为构词的词素而言,词与词之间的组配合格性不能以简单的合格与不合格这一标准来进行区分,本文的考察中已经发现"思う"与"考える"之间所组配的后项动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非意图性他动词文占据语言学领域重要地位。如果说日语自动词文的表现是从说话人以及周围人的视角去描述的现象文的话,那么,非意图性他动词文的表现则是从说话人的视角捕捉的判断文,是包含责任意识与后悔之意的一种表现。日语中,非意图性他动词文成立,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与成立要素的。就这一角度出发,考察日语非意图性他动词文在语法学、语言学领域的存在意义与存在特征。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复合动词,日本人为了更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动作,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复合动词。而复合动词往往语意纷杂,其意义并不是将前后两项动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就能理解的,前后项在结合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意义的变化,产生多义性,成为日语学习者的一大瓶颈,而众多意义之间往往存在某些内在联系。本论文在考虑到复合动词生产性(造词能力)的基础上,以后项动词"ーあう"为切入点,试着系统地分析其多义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虚化动词是一种语言现象,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都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法功能上,过分忽略它们的词汇意义.本文以"have、take、do、make、give"为例,通过探讨"虚化动词+事件宾语"的结构来强调不同的虚化动词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诣在引起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日语和汉语形似而质异,实则分属不同的语系,语法和语序上完全不同。文章旨在探讨日语中动词的分类和用法,除了从语法意义上有无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过程来区分自动词和他动词以外.还可以从构句功能上是否能够构成被动句和使役句来区分自动词和他动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梳理了建国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评价各家观点,旨在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脉络,进一步推进这一课题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入的动词为考查范围,确定出254个使动义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原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使动义动词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学视角,运用词汇语义群理论来研究动词语义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以俄语旋转类运动动词群为对象,对其所辖动词进行系统分类与统计的专题研究还鲜见。以此角度对俄语旋转类运动动词群进行了尝试性分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动词“有”的用法灵活多变 ,以“有”为结构中心的句子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方面都呈现出繁复的特点。以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 ,研究《诗经》中“有”的配价类型 ,同时参用格语法理论 ,在对配项进行语义角色分析的基础上 ,可归结出《诗经》各类“有”字句的语义表达式有 7种 ,这 7种语义表达式对《诗经》动词“有”的句法和语义功能的理解得以理性化和概念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职大学报》2004,(1):105-107
本文就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分析,简要概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汉语复制结构是由“动词-宾词”和“动词-补语”两项构成。本文认为,“动词-宾词”形成结构上的焦点,需要有焦点短语来诠释这个[焦点]特征,而同时汉语中的泛动词“得”“了”需要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以及它们不同于英语泛动词的特征,焦点短语和泛动词的共同作用促成这种结构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短语动词是英语语言实践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词语组合。它既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语法单位。其语义繁多,句法功能和结构复杂,记忆、归纳较困难。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应从结构、句法、语义等方面对短语动词进行深刻地分析和确切地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动词是语言学中的“特殊”现象,学界不乏中动词的研究,被动乎?转喻乎?至今对中动词仍无明确定位。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中动词与“被动”语态相联系,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也有的学者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其转喻理论对中动结构予以全新解释。对中动词的定位究竟应从结构(形式)视角,还是语义视角呢,本文试图对中动词现象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中动词词汇化假说和同形词假设,以期对中动词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4.
Levin在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中将毁灭类动词独立分为一类,这类动词有annihi-late, demolish, destroy等。本文以概念框架理论为基础,对毁灭类动词与其他相似类别的动词变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Levin对于毁灭类动词的分类是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进行二外教学时,由于该教材的语法编排与常用的"学校语法"体系有较大出入,尤其在动词的讲解方面区别很大。该教材使用"ます体"学习日语动词,初次接触时给学生容易学习的错觉,但是不利于后续学习,尤其在学习"て形"活用及其他活用形时,给学生学习造成困扰。因此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时,需要探索易于掌握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山方言有一种特殊的"动词 着"结构,它有着特殊的语义和语法功能."动词 着"和普通话的"动词 伤"表达的语义大致相同,表示动作的结果是使人处于某种消极状态;它相当于动补结构,是个动词性短语类型,具有动词性短语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的自他动词受到日本人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不同于汉语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含义不同并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文章从自他动词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其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民族特性,用不同的误用实例进行详细剖析,发现了日语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包括对客观事情的描述、责任意识、“和”的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感等。  相似文献   

18.
日语自他动词中,有一种动词有自动词和他动词两种用法,这种动词被称为"自他两用动词"。而自他两用动词又有三个种类。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是情态的核心表现形式,在意义表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显著的复杂性。诸多研究发现,各个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情态动词习得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情态动词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情态的概念及意义分类进行分析,并以基本情态动词为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自他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受汉语母语的影响,学生们往往直接把它们和汉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对应起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表述日语,产生许多误用。通过大量常见误用例的分析,总结日语自他动词的使用特点和倾向,进而探究中日两国文化背景和语言交际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